让教育更轻松:父母必知的66个心理效应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让教育更轻松:父母必知的66个心理效应 |
|
|
|
让教育更轻松:父母必知的66个心理效应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5155634/9787535155634
·条形码:97875351556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让教育更轻松:父母必知的66个心理效应》从有效学习、快乐交往、批评与赞扬、好心态、好习惯、好品格等六个方面人手,精选了非常实用的66条教育心理效应,结合事例剖析,指出实用技巧,帮助中青年父母们提高心理学方面的素养,采取最适当的手段,避免无谓的失误,轻松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教育孩子,从“心”开始。
编辑推荐 《让教育更轻松:父母必知的66个心理效应》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导孩子轻松快捷地学习
1.制定孩子能够实现的目标——“篮球架效应”
2.设定最后的期限——“最后通牒效应”
3.促使孩子思考的最佳方法——“紫格尼克效应”
4.找到孩子智能的最佳点——“瓦拉赫效应”
5.感官总动员,记忆效果好一一“感官协同效应”
6.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标签效应”
7.怎样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普雷马克原理”
8.抓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事半功倍——“关键期效应”
9.如何让孩子学会听讲——“鸡尾酒会效应”
10.过犹不及,别让学习压垮孩子——“超限效应”
11.不要成为思维上的“跟随者”——“毛毛虫效应”
12.让孩子快乐学习——“德西效应”
13.及时反馈很重要——“反馈效应”
14.让孩子学会放松身心——“齐加尼克效应”
15.事半功倍的记忆方法——_培哥效应”
16.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詹森效应”
17.让知识可以带着走——“迁移效应”
18.不要止步于“高原”——“高原现象”
第二章 与孩子快乐交往
19.不要苛求公平——“马太效应”
20.让孩子相信你的诀窍——“预期效应”
21.把孩子看成“自己人”——“自己人效应”
22.做个有温暖怀抱的妈妈——“依恋心理”
23.不要让美丽的光环迷了眼睛——“晕轮效应”
24.父母要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手表效应”
25.不要怕自己犯错误——“犯错误效应”
26.不要和孩子面对面谈话——“坐向效应”
27.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射效应”
28.与孩子共同成长——“名片效应”
29.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钓鱼效应”
第三章 注意批评与赞扬孩子的艺术
30.用表扬的方式批评——“椰壳效应”
31.怎样说话对孩子最有效——“赞赏效应”
32.批评不是越重越好——“对比效应”
33.对孩子使用温暖的批评一“南风效应”
34.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无声效应”
35.让批评“舒适可口”——“三明治效应”
36.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孩子——“暗示效应”
37.让孩子喜欢你的教育方式——“增减效应”
38.小心语言上的伤害——“瀑布心理效应”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39.再富也不要富孩子——“棘轮效应”
40.正话反说,让孩子远离禁区——“禁果效应”
41.合理安排双休日,避免星期一综合症——“月曜效应”
42.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登门槛效应”
43.重视孩子的第一次——“首因效应”
44.做事要有始有终——“半途效应”
45.注意你的行为,孩子会模仿你——“模仿效应”
46.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蝴蝶效应”
47.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资本——“21天效应”
第五章 让孩子保持好心态
48.警惕孩子的情绪逆反——“飞镖效应”
49.让孩子学会发泄自己的情绪——“霍桑效应”
50.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巴纳姆效应”
51.不要自我设限——“跳蚤效应”
52.会分享的孩子才是快乐的——“互惠原理”
53.不要让孩子做温水中的青蛙——“温水效应”
54.追星也可以成为好事——“名人效应”
55.不要让孩子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从众效应”
56.不要阻止孩子哭泣——“哭泣效应”
57.让孩子成为竞争高手——“狼鹿效应”
第六章 培养好品格
58.培养想当将军的士兵——“成就动机”
59.给孩子选择的权利——“霍布森选择效应”
60.让你的期望开花——“期望效应”
61.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花盆效应”
62.让孩子做个有主见的人——“改宗效应”
63.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延迟满足”
64.学会承担责任——“尤人效应”
65.相信自己,就有未来——“亨利效应”
66.未雨绸缪,让孩子渡过危险期——“接种效应”
……
文摘 第一章 引导孩子轻松快捷地学习
1.制定孩子能够实现的目标——“篮球架效应”
心理效应链接:
篮球架的高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果篮球架的高度过高,那么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玩了;如果篮球架的高度过低,随便谁投篮都可以“百发百中”,那么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这个项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心理学把生活中人们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现象,称为“篮球架效应”。
王岳这几天有些郁闷,原因很简单,本来自己在班里前十名的成绩还算说得过去。可是因为到了初三,爸爸觉得这个成绩不能够保证他顺利升入市重点中学,所以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为王岳定了一个奋斗目标,三次摸底考试后冲入前三名。可是王岳第一次摸底考试只考了第八名,距离目标很远。现在第二次摸底考试就要到了,自己虽然在拼命努力,可是,其他同学也很努力,要想达到爸爸给自己制定的目标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奇迹出现。想到这里,王岳心情能不郁闷吗?
同样郁闷的还有肖语梦,肖语梦现在刚上小学五年级,她的英语成绩已是全班无敌手,这当然和父母的精心培养有关,同时肖语梦本人也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她在公共英语班上也是高手,已经通过二级,让很多初中生都羡慕不已。但妈妈为她定的目标是,小学毕业前要通过三级。困难实在太大,肖语梦虽然很努力,可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一方面不愿意辜负妈妈的愿望,另一方面自己已经付出了100%的努力了,无奈目标太遥远了。
王岳的爸爸和肖语梦的妈妈犯了同样的错误:为孩子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美国NBA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得吓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篮球架效应”。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们最爱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往往千奇百怪、出人意料,因为他们很多都是随口而答,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警察”“我要做服装设计师”……甚至当时眼前有什么就回答什么,惹得父母直笑。
而父母也不会把这些答案当一回事,反正孩子的人生之路还很远,一切都是未定,一切都还来得及。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