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2版)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2版) |
|
|
|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47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121069679/9787121069673
·条形码:978712106967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作者系统会面地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出现以来,世界各国发表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综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恒定速率多媒体信息的编码、多媒体同步、多媒体传输网络、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多媒体数据库等九章。
目录 第1章 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1 概述
1.2 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
1.3 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
1.3.1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
1.3.2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3.3 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
1.4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类型及相关业务
1.4.1 独立商亭式系统
1.4.2 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
1.4.3 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
1.4.4 多媒体即时通信
1.4.5 点播电视(VOD)
1.5 三网融合及相应的业务
1.5.1 网络的融合
1.5.2 多重服务与业务融合
习题一
参考文献
第2章 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
2.1 人的视觉特性
2.1.1 图像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灵敏度特性
2.1.2 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
2.1.3 视觉的时间域响应
2.1.4 彩色的计量和彩色视觉
2.2 彩色电视信号
2.2.1 扫描——空间频率到时间频率的转换
2.2.2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2.2.3 电视信号的带宽
2.2.4 彩色空间的处理
2.2.5 全彩色电视信号
2.3 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3.1 分量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3.2 复合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习题二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3.1 概述
3.2 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3.2.1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3.2.2 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
3.2.3 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
3.3 信息率一失真理论
3.3.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3.3.2 信息率一失真函数
3.3.3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4 取样频率的转换
3.4.1 下取样
3.4.2 上取样
3.4.3 分数比率转换
3.5 预测编码
3.5.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3.5.2 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
3.5.3 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一
3.6 正交变换编码
3.6.1 最佳线性正交变换
3.6.2 离散余弦变换
3.7 子带编码
3.7.1 子带编码的工作原理
3.7.2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3.7.3 时域混叠消除
3.8 小波变换编码
3.8.1 多尺度分析
3.8.2 二进小波变换
3.8.3 变换系数的排序和编码
3.9 量化
3.9.1 均匀量化器
3.9.2 最小均方误差量化器
3.9.3 最小熵量化器
3.9.4 自适应量化
3.9.5 DPCM预测误差的量化
3.9.6 DCT系数的量化
3.8.7 子带信号的量化
3.10 熵编码
3.10.1 熵编码的基本概念
第5章 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
第6章 多媒体同步
第7章 多媒体传输网络
第8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
第9章 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
第10章 视频在异构环境中的传输
参考文献
……
序言 本书在2000年出版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技术的发展和曾经使用过该书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经过较大幅度的增删和修改而成。本书与第一版一样,作者是按照下述方向努力的:
首先阅读这个新技术领域中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论文、书籍,并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经过消化、提炼,分门别类,使其系统化;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尽量通俗、严谨、简繁适当地写出来。
本书选材时尽量兼顾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在通信、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需要。在高等院校使用本教材时,可根据本校、本系的特点,选择书中的不同章节、或不同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分别作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使用。为了加深理解和拓展各章中的内容,每章之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和参考文献。
本书第5章由苏菲编写;第3.8节、4.2、4.3.3节和10.2、10.3节由庄伯金编写;第1、2章由孙景鳌第一版编写。
本书取材于众多的文献,作者在此对这些推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人们表示敬意和感谢;同时,对给本书第一版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最后,作者仅以本书缅怀北京邮电大学多媒体通信与图像识别实验室创建人、本书第一版作者之一孙景鳌教授,由于他在实验室对多媒体方向科研的倡导和坚持,才有今天这本书。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