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

2011-03-23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 去商家看看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 去商家看看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5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20072542/9787020072545
·条形码:97870200725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系列

内容简介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讲述了:所谓“下笔似有神助”不过是自欺欺人,灵感来自作家自己,是冶炼了自身的天赋、智慧、阅历、学识和治学风格所浓缩的精华进发的闪光裂变,可遇而不可求。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寻诗争似诗寻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阐述自己的创作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他,他也在‘寻’你。
编辑推荐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听雨楼随笔》目录:
自序 还可以写得更好些
书斋夜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电视剧《鹊桥仙》创作札记
今月曾经照古人——《飘然太白》创作谈
大雅若俗——小说集《魂归何处》自序
历史毕竟不能重写——关于《秦皇父子》的创作
小说集《红尘》自序
《国殇》作者致读者
我为什么而写作——《穆斯林的葬礼》获奖感言
咀嚼悲剧
漫谈小说的语言——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演讲稿
我和《海魂》
我和报告文学——《霍达报告文学选》代序
《补天裂》:从小说到剧本
就《补天裂》创作答记者问
直面血与火,讴歌民族魂
史学家的终点,是小说家的起点
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补天裂》获奖感言
答《信报》记者问
话剧《红尘》答问录
为了那片苍天圣土——记创作《补天裂》的日子
石迹耿千秋——读李四光诗《悼子元》
彝山一枝秀——观李秀版画展
女人的形象
荐书五种
寂寞之道与道之寂寞
难忘《木木》
春联贴倒了
从《凤求凰》到《白头吟》
从修复石头城说起
秦俑作者姓“宫”吗?
楚汉相争中的道德力量
漫说张子房
《春秋》情结
明日黄花蝶也愁
公子扶苏事考
“金镶玉”还是“荆山玉”?
说“私淑”
“期间”和“其间
“侧目”辨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诗仙非仙
江上月魂
我书被盗
诗人情怀
路边的歌声
书到用时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文人与“海
中国女性和中国文学——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的演讲稿
万家忧乐上心头
珍惜英雄
奏响中华文化复兴的黄钟大吕——写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

庭前漫语
君心似我心,两情长依依
明月在天
野草
携手人生路
燕雀之志
我和我的狗
此事古难全
珍爱生命

台湾纪行
四十春秋两岸情
谒台湾郑成功祠
空门红颜
“总统”秘书的家事

港岛札记
风雨石板街
香港的起点
莞香缥缈香江源
清末文人看香港
似是而非的“阿群带路
百年沧桑“占领角
九龙腾飞话半岛
往事历历说“新界”
九龙寨城挽歌
情天恨海七姊妹
吉士笠街随想
历史上的“东方之珠
故垒无寻西营盘
阅尽不平的太平山
“六不”钦差叶名琛
轰动一时的“毒面包案
“鬼子六”割让九龙
香港与太平天国
麦当奴与“公赌”闹剧
九龙有条赫德道
漫步港岛话填海
寂寥旗杆屋
铜锣湾的午礼炮
两个罗便臣
投降港督杨慕琦
夏悫道和夏悫军政府
割辫之刑和剪辫不易服
不受欢迎的港督戴维斯
……
天涯游踪
人物速写

《抚剑堂诗抄》目录:
自序 格律之美
武陵春 难诉相思(三首)
七绝 送剑歌赴日留学
水调歌头 送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起航
蝶恋花 赠新加坡女艺人
忆秦娥 香港抒怀
西江月 闻美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许杏虎、朱颖殉难后作
江城子"两会"抒怀
踏莎行海趣
七绝 访俄罗斯(五首)
七绝 写在"非典"肆虐时(三首)
清平乐 同韵四首
旅日诗草(四首)
诉衷情 葬爱犬闹闹
七绝 峻青艺术馆落成志贺
自度曲 难忘是家园
……
序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言,真正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其实,不必特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世间凡人,只要是下功夫研究点儿什么的,无论卖豆腐的、种西瓜的、编蝈蝈笼子的、弹钢琴的、唱戏的、写文章的,对于自己所从事、所熟悉、所热爱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必有深切的体会:若要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决非易事。人们要做好一件事,大都是从向往开始,如登高望远,对那遥遥可见的风景,充满无限的憧憬,这便是第一境。继而为之痴迷,苦苦追求,虽山重水复、万险千难也在所不惜,这便是第二境。许多人就在这第二境中停顿了,退却了,或者倒下了,吃尽跋涉之苦,却未曾尝到攀登之乐,因为他没有达到那风光无限的第三境。难就难在第三境,妙就妙在第三境,那是艰苦跋涉之后的突然发现,是长期积累之后的妙手偶得,是废纸三千之后的神来之笔。所谓“下笔似有神助”不过是自欺欺人,灵感来自作家自己,是冶炼了自身的天赋、智慧、阅历、学识和治学风格所浓缩的精华进发的闪光裂变,可遇而不可求。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寻诗争似诗寻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阐述自己的创作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他,他也在‘寻’你。
文摘 难道这样就“有损李白的形象”吗?真是令人不可理解!这使我想起,阿Q欺负了小尼姑,未庄的人反而骂小尼姑不是东西,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们今天的观众(和读者)总不至是未庄人的后裔吧?
我们不是常说“衬托”吗?我在剧中安排杨玉环这个人物,就是让她起衬托作用。衬托谁?衬托李白,烘云托月嘛!我就是想用她的浓艳来衬托李白的洁白,用她的空虚来衬托李白的充实,用她的腐朽堕落来衬托李白的高风亮节。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坏就看不出好,没有高山就不显平地,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把李白安排在这个极端豪华而又极端腐朽的宫廷中,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出污不染的品格,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认为“缺乏历史根据”的说法,也未免太武断了吧?他大概只有在唐书中直接查出杨贵妃对李白说过“我爱你”三字才承认有根据!这显然又混同了历史剧与历史教科书,这一点在前面我们已经略略提及,前人也已经进行了许许多多精辟的论述。
历史剧是以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而不是机械地记载历史。即便是史书也不是把每一人物都有闻必录,事无。巨细,见诸文字。历史上的人物并不是按照事先写好的剧本去生活的。因此,生活的原样照搬过来就不能成为“戏”,这在现代戏也是一样的。生活当中没有现成的“戏”,而只有素材,剧作家把这些素材概括、提炼、加工才使之成为戏,这加工的手段之一便是虚构。高尔基说,没有虚构便没有艺术,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如果不允许虚构,那么,历史剧便不必写了,我们只要读二十四史就行了。现代戏也不必写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切。科学幻想、神话、童话剧更没法写了,因为世界上压根儿就没有这些事。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区别历史家和剧作家的:“一是述说已然的事物,另一是述说可能的事物。”①历史现象有的是偶然性的,有的是必然性的。偶然是表象,必然才是本质,才是规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