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词学抉微 |
|
|
|
词学抉微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61763190/9787561763193
·条形码:97875617631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六点学术
内容简介 《词学抉微》认为,词体美感的特殊品质应是词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确定了词体美感在其中的独特位置。同时在与康德美学的会通视野中,对这种美感进行了思辨性极强的哲学分析。经过这样两重视角下的研究,中国文学中最不易被言明的词体美感问题就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阐释。
作者简介 钟锦,1973年生,2005年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2006年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师从叶嘉莹先生治词学,又随俞吾金教授学习德国古典哲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康德哲学、词学以及中西人文学科的会通研究。
目录 序言
导论词学:词体美感特质的科学研究
一、有特殊之词人,乃有特殊之词体美感
二、特殊的词人,出自特殊的时代文化氛围
三、词体兴起的特殊音乐文化背景
四、从对词体特殊美感的困惑中发展出来的词学
五、词学应该走上科学的道路
第一编 词学方法论
第一章 词体美感特质:词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词体美感研究的先验方法
第一节 从人类基本心灵机能出发的美学研究
第二节 先验研究排除与美感无关的词体特色
第三章 词体美感特质的体系研究法
第一节 美和美感的体系
第二节 超越性美感的表现:词体的美感特质
第二编 词学原理论
导言
第一卷 词体美感分析论
引言
第一章 词体通过艺术美形成的美感特质
第一节 艺术美概论
第二节 中国诗歌中的艺术传统
第三节 艺术对于词体美感形成的作用
第四节 清空:词体美感中的独特艺术美
第五节 关于词体中艺术美的说明,
第二章 词体通过自然美形成的美感特质
第一节 自然美概论
第二节 词体以感情为自然美的对象改变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第三节 中国诗歌中的体物与自然美
第四节 “境界说”论衡:词体美感中的独特自然美
第五节 自然美在词体美感中的具体呈现
第三章 词体通过德善之美形成的美感特质
第一节 “诗言志”新辨:德善之美在诗歌传统中的失落
一、《尚书》“诗言志”之本意
二、“诗言志”之歧出意义
三、“诗言志”本意之失落
四、附论:“文以载道”辨
第二节 从“诗言志”到“乐失而求之词”
第三节 概论德善之美及其与词体语境之相宜
第四节 德善之美作为词体的美感特质
第五节 德善之美在词体美感中的多样表现
第二卷 词体美感辩证论
引言
第一章 苏轼词中积极形态的超越美感
第二章 李煜词中消极形态的超越美感
后记
……
序言 钟锦于2002年考入我的博士班,如他在《后记》中所言,他之报考我的博士生,本来只是想要认识我的一个藉口而已,他的本志原在研读西方哲学,而且也已经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其后竟被两校同时录取,而且更没想到的是.在他已经顺利地取得了复旦哲学系的博士学位后,他的论文还竟然被我要求改了三稿,才获得了我的仍不尽满意的勉强通过。我想钟锦定然理解,我之要他把论文多次加以修改,并非因他的不成材,而正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之材的缘故。如今他要出版的这一本书,事实上已经是他在论文的基础上改写出来的第五稿。
今年暑期,他打电话到我温哥华的家,要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并郑重地要求我说,不要像一般人一样在序言中只写赞美的话。我以为钟锦之所以要我写这篇序言,是因为我对他在撰写中的艰苦有深切之了解的缘故,并非要我写空言的赞美。
钟锦不是一般寻常的学生。他虽本志在学西方哲学,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却不仅有着很深的基础,而且有着浓厚的兴趣。钟锦是个天性就喜欢读书的人,真可以说是爱书成癖,只要知道了有好书,就必然要得之读之而后快。他在少年时代就曾因喜爱稼轩词而无法购得,竟然把《稼轩词》全部抄录了一遍。而且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言,他也曾因为喜爱陈廷焯的《词则》和《白雨斋词话》的手稿影印本,将之视为“不离左右的爱物”,而当时他只不过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所以当他来到我的班上不久,就展现出了他的博学强识和思维敏捷、辩说纵横的才气。只不过因为他的博学多才而不免有些恃才傲物,如黄山谷评秦少游之所言“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而我个人则是一个自幼诵读“圣贤书”而长大的颇为拘谨之人,所以也常常在为人方面给他一些要谦退的忠告。不过钟锦虽然恃才傲物,但也有极重感情讲义气的一面,只是尚未能得其中道而已。至于在为学方面,则虽恃才傲物,却也颇能虚心受教,所以我虽要求他把论文修改多次,他也未尝稍有怨言。对于他过去所熟读记诵的一些诗句和词句,每当我指出他理解中的某些错误,他不仅能够一点即透,而且更能别具会心,加以灵活的运用。所以虽然在为人方面他颇有狂士之风,而我则是一个幼读圣贤书的儒家弟子,往往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师生之间却也颇有相得之乐。古语云“铁杵磨成针”,又日“玉不琢不成器”,以钟锦的过人才质,我所望于他的是终有琢玉成器磨杵成针之一日,而且也相信这一日的到来不会太远。
文摘 三、词体兴起的特殊音乐文化背景
唐宋时期的特殊文化氛围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由于词体是因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合乐文学体裁,我们也就必须对当时的音乐文化先予以关注。
音乐本身存在着类似上述两种势力的因素,这在儒学传统中被视为雅乐和郑声的对立。节制乐声以避免使之过分刺激感官,类似道德对于欲望的限制,由此造成的音乐被称作雅乐;听任乐声之流荡以挑起对感官的刺激,类似欲望放纵无拘,这样的音乐被看作郑声。雅乐的风格中正平和,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郑声的风格则淫滥流宕,所谓“过作则暴”。①因为这样的类似性,在道统之中雅乐具有正当的地位,郑声则是要被否认的。又因为儒家的崇古思想,它们也以具有另外一种价值色彩的用语被区分为古乐和今乐。
雅乐缺少对感官的刺激,其风格很容易使人感到单调,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②的典故早已道出了一般人的共同感受。
后记 这本书的写成有近因,也有远因。
远因还要追溯到将近二十年前,那时我在读中学。某年的一个旧历年,父母给了几十元压岁钱,我立刻揣上去了西安南院门的古旧书店。那个时候我已经爱买书了,只是没有自己的收入,选书总得挑价钱比较便宜的。那次在书店看到一套精装的陈廷焯手稿影印本,包括《词则》和《白雨斋词话》。由于已经出版了快五年,三册不到十块钱,正是我买得起的价钱。加之作者娟秀的书法,让我一时爱不释手,就欣然买了回来。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偶然的事件,却对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实那时我对词也不算陌生,龙榆生的两本名家词选都熟读过,而且自己还填点儿词。不过,也不知什么原因,词是小道的观念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头脑里还颇为顽固,总不肯对它痴迷,宁愿以诗为事业。谁想《词则》很快就把我这种莫名其妙的念头给击垮了。这套词选篇幅很大,选词近二千四百首,比一时被看作已经收得很全的龙榆生选本多了快一倍。而且在选词的上方,还有陈廷焯大量的眉评。当时觉得陈氏的评语写得真好,他自信的语气让我放心地信任他,极具力度的批评使我感到很过瘾,飞扬的词采更令我激赏不已。可以肯定,当时我不见得能够理解陈氏的词学思想,但在那么浩瀚的词作和如此精彩的评语的交相作用下,《词则》成了我不离左右的爱物。慢慢地,我感到自己对词的理解远比诗深入了,不肯痴迷于词的念头不知不觉间也被丢失了。还经常感慨,为什么没有一部像《词则》这么好的诗选,搞得我老是读不懂诗!
父亲总说我的兴趣如同猴子搬玉米,爱一样丢一样。中学毕业之后,特殊的生活境遇让我把一度不离左右的《词则》疏远了,它被静静地放在故纸堆里,很少再翻动。我呢,又痴迷上了西方哲学,终于在十年前的1998年考取了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士期间,我对康德哲学用了些工夫,每日沉浸在玄思里。又不晓得什么原因,在读硕士的第三年,《词则》里的评语又时时萦回在我脑海中。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使我暂时搁置了硕士论文的写作,一口气写了三篇词论,是关于辛弃疾、陈维崧和苏轼的词作。三篇的文字超过了三万字,抵得上一篇硕士论文。我现在意识到,在陈廷焯的词论和康德哲学之间确有可以会通的地方,我当时不自觉得走上了会通之路。这条道路,不仅使我接着的硕士论文写作极为受益,也令我在后来进入了词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