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附模拟卷)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附模拟卷) |
|
|
|
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附模拟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7454403
·条形码:978780745440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高中生
内容简介 《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紧扣《课程标准》,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训练,辅导学生提高阅读现代文、鉴赏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能力。作者均为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名校名师;所编模拟卷均为他们长期教学和实践的成果,对高考实战有权威指导意义。
上册现代文部分共十一讲,分别从词语、修辞、篇章、语段、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详细分析例文;下册古诗词鉴赏部分共二十讲,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古诗词常识;文言文阅读部分共六讲,详细归纳理清了中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练习的实战训练加以巩固。
《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的阅读分析贴近学生实际,以课文内容,特别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为例文,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详细解说。尤其针对那些失分的题目和似是而非的答案进行分析解答,指出原因,找出纠正的方法,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在练习中举一反三。《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选取的例文和分析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在分析试卷时强调失分的原因,特色鲜明,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很重要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语文高考最新考点评析与训练:古诗词鉴赏与文言文阅读(下)》专家名师解读《课程标准》、详析《考试手册》、设计实战演习。作者均为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名校名师,模拟卷对高考实战有权威指导意义。
目录 序
古诗词鉴赏
第一讲 体裁
第二讲 题材
第三讲 意象的内涵
第四讲 意象的作用
第五讲 景的内涵
第六讲 景的写法
第七讲 景的作用
第八讲 “情”的内容
第九讲 抒情的方式
第十讲 意境(景与情的关系)
第十一讲 炼字之一:词语的活用
第十二讲 炼字之二:叠词的运用
第十三讲 修辞方法和作用
第十四讲 语言的风格
第十五讲 思路和结构
第十六讲 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十七讲 诗词的风格
第十八讲 内容的鉴赏
第十九讲 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二十讲 扩写、改写
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字词
第二讲 句式
第三讲 内容的把握
第四讲 艺术的鉴赏
第五讲 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
第六讲 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
最新高考模拟试卷
模拟卷一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二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三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四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五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六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模拟卷七
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
文摘 插图:
在人们生活中,“言不尽意”或“言难尽意”的事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隐秘在人们“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有时的确难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古人感叹“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又“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时,语言表意的功能显得软弱无力,只有依靠意象了。意象的功能颇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借有形之景传达无形之情,以视觉形象映示心灵的颤动,表达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思。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意象传达“言外之旨”。
诗贵含蓄,讲究的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的底蕴既可渗透于字里行间,也可飘浮于言词之外,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把含蓄概括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真正要说的意思并不直接点出,却把所描绘的事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做到“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追求“言外之旨”是我国古典诗歌鉴赏中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古代诗论中提出的所谓“神韵”、“滋味”、“意趣”、“格调”、“风采”等无不同此相关。
【课内诗词例析】(高二第一学期)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祜党人”的牵连,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又因“影附苏轼”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也因之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愤懑迷茫之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作者开篇便以“楼台”、“津渡”、“雾”、“月”为核心意象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浓重,淹没了楼台。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迷茫之意油然而生。
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