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 |
|
|
|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4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100059259/9787100059251
·条形码:97871000592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是北京语言大学张普教授的第三部个人选集,收录了他的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有关的论文19篇,附录7篇。从第一篇发表到最后一篇写成,跨度10年。但是,如果从有想法算起,到付诸实践,到将阶段论文结集出版,前后却历经25年(参见前言)。26篇论文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思考篇(5篇)
第二部分控制论篇(4篇)
第三部分理论篇(4篇)
第四部分应用篇(6篇)
第五部分附录篇(7篇)
五个部分涉及作者在总结上个世纪国内外语言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对新世纪的语言资源研究的深入思考,并分别论述了对“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的理论、方法论、实践和相关的研究与成果。在此期间作者负责建立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特别是建立了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为主要目标的“DCC博士研究室”,DCC即为英文DynamicCirculatingCorpus(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缩写。同时在此基础上,在教育部语信司和北京语言大学的领导与支持下,建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第一家分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
作者简介 张普,男,196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曾参加《汉语大字典》编纂,教授《现代汉语》、《汉语信息处理概论》等课程。研究涉及汉字编码、汉字字形库建造,汉字部件分析统计、汉语语料库的建设、汉语自动分词、汉语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等领域。在北京语言大学期间主要从事普及型汉字输入方法研究、汉语信息处理术语国家标准研制、汉字部件国家标准研制、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语义分析、多媒体光盘评价、汉语教学课件制作、网络远程汉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汉语信息处理研究》、《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文集》等,主编《中华小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卷》、《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等。
近10年来致力动态流通语料库建设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提出了“共时中有历时和历时中有共时”的“相对时间观”以及计算机的“语感模拟”等创新观点,在动态流通语料库建设的理论、方法论、实践方面均有建树。
编辑推荐 《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思考篇
关于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几点理论思考
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
信息处理用语言知识动态更新的总体思考
关于汉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 控制论篇
控制论与语言学的关系极其密切——主持人的话
关于控制论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思考
关于种族信息量的测定与语感模拟
关于“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
第三部分 理论篇
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的一个新的命题——主持人的话
论历时中包含有共时与共时中包含有历时
关于动态语言知识更新与流通度问题
当前字、词、语量化研究的五个深化方向
第四部分 应用篇
1997中文报纸媒体流通度分析
流通度在IT术语识别中的应用分析——关于术语、术语学、术语数据库的研究
基于DCC的流行语动态跟踪与辅助发现研究
“突发事件”专题解读——兼评“2004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发布
2005新增“教育类”“安全专题”“联合国专题”解读——兼评“2005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
字母词语的考察与研究问题
第五部分 附录篇
语言的意义及其获取
关于“监控语料库”的评述
古代汉语语料库建设
现代汉语语料库建设
汉语字频和词频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语言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语言的多媒体性与多媒体语言知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后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步入了中文信息处理工作的领域,当时他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他与计算机系的一些老师一起利用计算机编纂文学名著语言资料索引,以供汉语研究和汉语辞书编纂之用。1983年第一本为计算机编纂的现代汉语语言资料索引《(骆驼祥子)逐字索引》问世,吕叔湘先生还专门为之写序,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他真正专注动态语言更新研究,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引发他从事这一研究的,是日本语言学者引例看重所引文本的印数、发行量、销售排行榜上的位置之举。他开始意识到关注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重要。
1986年他由武汉大学转到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任教,由他实际主持北京语言学院刚成立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的工作(研究所成立的第一年学校聘请北京大学马希文教授任所长),从事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教学工作。这使他能更多地了解国际上和中国国内自然语言处理的进展情况,也更有条件来思考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向学校提出建立“大规模现代汉语动态语料库”计划,以进行语言动态更新的研究。此计划得到北京语言学院领导和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支持。
文摘 插图:
“习性原则应该成为确立语法规范的根本原则。”②(邹韶华)
上述见解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经过社会大众的“约定”而最后“俗成”,是语言发展的“社会习惯”、是一种“习性原则”、是遵循的“最惯用的‘规律”’,一旦俗成之后的力量强大,甚至“不可逆转”。
我在《关于汉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也提出:
“语感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语言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状态的一种内化的把握,是对语言的空间感的认知和时间感的认知。空间感是对要素与关系的感觉,或者如我们常说的,是对语言的理据性的感觉;时间感是对要素与关系的流通度或者说是成熟度的感觉,如通常我们所说,是对‘约定俗成’程度的感觉。”
在《关于种族信息量的测定与语感模拟》中我还说过:“语言的发展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个人创造的词语不被公认,就只能是对个人有用的信息,别人视为‘生造’;一旦逐步为大家接受和使用,就视为是‘约定俗成’;如果编入词典,进入词表,就可能成为典范。”“语言之所以能作为交际工具,既保持一个系统的稳定,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不断更新,约定俗成是极其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约定俗成使语言保持了‘内稳态’④,控制了语言的‘新陈代谢’,使语言具有了生命力。我认为:从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对语言约定俗成的认识,以及应该给予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评价都还远远不够。”
后记 现在,这本论文集终于算是杀青了。
我在三月写本书《前言》时说:“DCC博士研究室对词语的稳态部分的研究可以说是由史艳岚博士开始的。她在2006年毕业。”并且那时我还说:“真正专门研究词语的稳态也就是常态部分的,是2007年即将毕业的赵小兵博士和韩秀娟博士。”“当然,这些也仍然是对现代汉语字词语的稳态考察的发端而不是终结。”我一边指导她们的博士论文研究,一边写作《论稳态》一文,没想到我的论文集还没有出版,甚至《论稳态》还没有完成,而她们两个都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了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了。
不是她们做得太快了,更不是她们做得草率了,而是我放慢了节奏。正如我在前言中说的:“我目前的健康状况,确实不再允许只争朝夕。再争下去,就会朝不保夕。”“但是,不争朝夕,绝不是止步不前,只是需要‘稳态’。要用稳态作为常态来代替过去的非常态。”“按照控制论,稳态,是健康态,稳态前进,是健康前进。我们得学会自我‘控制’。你不能在朝夕之间做太多的事,世上自有后来人,让后人去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