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
|
|
|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2475236/9787802475236
·条形码:97878024752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的创意肇始于2005年秋天。时任我校经济学院副院长的严旭阳博士提出动议,希望学院的诸位同仁能按照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撰写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之后,按照学院的布置,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和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我最终确定以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企业组织经济学为切入点来撰写著作,希望能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为自己给研究生开设的“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课程整理一下思路。
作者简介 周清杰,男,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2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周清杰副教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在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市两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及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近年来周清杰副教授编写教材与专著18部并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管理现代化》、《当代财经》、《财经科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索引。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了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部级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项目(部分):
1.《流通企业产权改革及企业集团化运营》,国资委,2007
2.《外资并购方式参与国企重组》,国家实科基金,2007
教材与著作(部分):
1.《企业黑箱解析——动态企业理论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内外贸一体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商业产权革命》,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
4.《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5.《经济学发展轨迹》,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6.《公司治理手册》,(译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编辑推荐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企业组织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关于“企业组织经济学”
二、新古典范式下企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三、新古典范式的主要挑战者
四、另外几位值得我们铭记的学者
第二章 企业组织经济学的主流范式
一、主流范式的思想渊源
二、科斯传统的实质
三、代理理论
四、交易成本理论
五、产权理论
六、不完全契约框架下主流范式的演进
七、评价
第三章 企业组织经济学的其他分支
一、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二、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三、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四、对本章内容的综合性评价
第四章 企业的性质、目标与新企业的创建
一、企业性质的双重性
二、企业的目标
三、新企业的创建
第五章 企业的边界
一、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二、企业的纵向边界
三、企业的横向边界
四、网络化与企业边界
第六章 企业所有权与治理:两个特例
一、关于企业所有权与治理的一般性描述
二、国有独资企业的公司治理:以中国为例
三、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与治理
四、结束语
第七章 政府规制与企业行为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二、经济性规制下的企业行为:以公用事业为例
三、社会性规制下的企业行为:以食品产业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
文摘 插图:
在马歇尔以前,已经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涉猎企业问题。如处于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过渡时期的理查德·坎迪隆(Richard Cantillon)最早对企业家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家处于不安定的环境中,拿的是不确定的工资,企业家活动的本质就是冒险(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1997:62)。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对企业内的劳动分工,合股公司的特征做出过较为深刻的分析,他甚至已经注意到了股份公司因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以公司的董事们很难尽心尽责。在业务管理中“漫不经心和浪费总是无处不在”(亚当·斯密,1776:566~567);斯密的门徒——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企业家是应用既得的知识去创造人类消费产品的人,企业家不是斯密所说的“指挥监督者”,而是作为独立的主体获得利润(崔晨秋,2005:9);有古典经济学神童之称的约翰·穆勒不但澄清了古典生产理论,而且阐发了联合供给问题,对于股份公司的资本易获得性、透明性、规模经济等优势以及激励不足等缺点他也有精彩的论述(韦伟、周耀东,2003:63~64)。尽管如此,把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企业组织的理论起源定位于马歇尔是非常恰当的(O’Brien,1984:25)。
后记 这本书的创意肇始于2005年秋天。时任我校经济学院副院长的严旭阳博士提出动议,希望学院的诸位同仁能按照产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撰写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之后,按照学院的布置,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和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我最终确定以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企业组织经济学为切入点来撰写著作,希望能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为自己给研究生开设的“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课程整理一下思路。
2007年春天,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编写大纲,并开始部分章节的写作。9月份,学院与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签订合同,从此书稿撰写工作进入倒计时。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先是因为在2008年春天翻译《OECD公司治理原则评价方法》(该书已于当年年底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一度搁置,而后因为2008年5月到宣武区商务局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而再度中断。今年“五一”挂职锻炼结束后,书稿的扫尾工作得以继续。尽管在此期间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答辩,但写作基本上是持续性的。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拙作。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心中泛起些许喜悦,但也夹杂着一丝惶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只是我近年来学习企业组织经济学的一个“读书心得”,离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尚有一定的差距,不敢妄谈能有多少理论创新。书中前三部分是综述性的内容,它们实际上是我研读经典文献时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