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

2010-08-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255127X/9787532551279
·条形码:97875325512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史哲研究丛刊

内容简介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从现代哲学及美学、文学理论与方法诸方面,对“道”、“风骨”、“文气”、“意境”、“格调”、“意象”、“古雅”、“寄托”、“禅意”、“趣”等属于中国诗学、文论范畴的概念,作了详尽研究与探索,不仅注重揭示其体系建构、特征等基本原理,还采用了中西比较、打通古代与现代的方式,提出了不少鞭辟入里的论见。中国诗学、文论范畴,是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和审美认识领域里人们长期使用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中国文艺及其审美认识的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 李旭,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1992年调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1988一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00年晋升教授。先后于全国近20家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中国美学主干思想》等著作5部。曾任科研处副处长、系主任等职,现任江门市政协副主席。
编辑推荐 《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一、中国诗学范畴和范畴体系建构问题
1.确定中国诗学范畴的思想方法
2.关于范畴体系建构问题

二、中国诗学范畴的特征
1.象喻性——从范畴的符号形态看
2.浑化性——从范畴的逻辑意旨看
3.衍生性——从范畴的动态演化看
4.功能性——从范畴的理论旨归看

三、“天人合一”——大生命观的美学
1.天人合一大生命观的哲学思路
2.天人合一大生命观的美学构成

四、“道”、“原道”、“载道”——“道”范畴美学释义
1.道
2.原道
3.载道

五、“风骨”——高度成熟的中国诗学独特范畴
1.因子分析的价值与局限
2.整体把握的几种尝试
3.风骨作为高度成熟的中国诗学范畴

六、“文气”的存在根源及文体表现
(上)文气的存在根源
1.大气化生力的宏伟表现
2.血气与情感的郁结勃发
3.社会道义的浩然伟力
(下)文气的文体表现
4.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
5.文气的敷张、含敛和尚真
6.余论:从八股文看纯形式中文气的表出

七、“意境”的诗学内涵与历史性质
1.意境范畴的含义与性质
2.意境的超越性
3.意境的终极价值依托
4.意境的社会基础
5.意境的诗意内涵

八、“意境”的文化哲学分析
1.情景相生——意兴本体的意境
2.物我相冥——澄明本体的意境

九、“格调”的基本内涵及价值
1.格调的主要构成因素
2.时代格调与审美辨别力
3.体裁格调与语言格调

十、“格调”——在风格学与文体学双重空间中
1.在范畴群中解读格调
2.在对应和相关范畴中把握格调
3.在汉唐高境与典范中理解格调

十一、“古”、“高古”、“古雅”——明代复古主义诗学范畴
1.古作为价值范畴:极至、本源和标准
2.古是奠基于元气论的境界:太朴未散、兴象浑沦
3.古的风格学内涵:高雅、淳朴、简淡、古健
4.古范畴所标示的意义及带来的矛盾

十二、“意象”——明代复古派守护古典诗性美的重要范畴
1.意象的含义
2.意象是古典诗性美的体现
3.意象与Image比较

十三、“寄托”——常州派词学的基本范畴
1.寄托说及其自身局限的克服
2.寄托说的美学张力
3.寄托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发掘
4.寄托说评议

十四、“禅意”作为诗学范畴——兼说古代诗学范畴当代价值的生成机制
1.禅意的精神本质
2.禅意的文体特征
3.从禅意看古代诗学范畴当代价值的生成机制

十五、“趣”范畴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根源
1.“趣”的审美特征
2.“趣”的文化根源
附:论“趣”和“趣味”
1.知与趣
2.雅与趣
3.语趣
4.余论:“趣”之批评

附:论“无”作为存在之基础
1.“无”作为存在的可生发性基础
2.无作为存在的不可穷尽状态
3.无作为存在的先概念含义状态

……
序言 中国诗学的范畴研究长期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就研究的现状看,仍未达到“解决了问题”的深度,因此继续进行中国古代诗学范畴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李旭教授的这部著作,其研究的视野比较开阔,对问题思考比较深刻,有不少新的发现,论述也很周严,应该说是当前中国诗学范畴研究的一部力作。
就研究视野说,李旭教授认真思考了“范畴”这个概念及其演变,在“中国诗学范畴的范畴体系建构问题”这一章中,作者力图为中国诗学的范畴研究作出新的定位和深入的探索。作者从哲学范畴谈起,最后落实到中国诗学、文论范畴,认为诗学范畴有两大类,一类是作为“思想格局”的范畴,一类是作为“思想结果”的范畴。作者的思考没有就此终止,而进一步提出中国诗学范畴的独特性问题,提出了必须考虑研究中国诗学范畴的独特的认识原则。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认为研究中国诗学范畴“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理论的系统性、完备性,与历史的实然性、特殊性的矛盾交织、不即不离。中国古代诗学和文论作为学科,本身即是史、论交织相兼的。”这种看法深得我心。我读了许多中国古代诗学的文章,多采用逻辑推演的方法,很少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这是研究中一个很大的缺憾。作为研究者,我们如何才能深入到中国诗学范畴的意义底蕴呢?这就必须采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是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范畴都是历史的“暂时物”,不是意义恒久的“僵死物”,同一个“气”,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文化形态的变化。其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大可不必把“气”这个范畴,当作一个孤立的概念来研究。重要的是,“气”在某个时期由于文化的作用,形成了怎样的意义,而不必过多地把“气”当作一个非历史的概念来加以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文摘 一、中国诗学范畴和范畴体系建构问题
中国诗学、文论范畴和范畴体系的研究目前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关于范畴原理及其确定具体范畴的思想方法,关于其范畴体系建构的认识原则,关于古代诗学、文论范畴研究的当代话语功能及其跨文化意义,这些直接关系到深入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却还缺乏相应的探讨。这必然会制约研究的理论水平。中国诗学、文论范畴及其范畴体系建构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得出真正有见识的结论,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笔者虽经长期思考,但只能提出一些初步意见,希望抛砖引玉,让大家一起来关心这个问题,取得真正能为具体研究打基础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1.确定中国诗学范畴的思想方法
(1)何谓“范畴”
对于范畴,学术界长期沿袭一种定义方法,说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概念,是最高级别的概念。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太笼统和大而化之了。
4. 古范畴所标示的意义及带来的矛盾
以古、古始为极至、准则,以混涵元气为哲学基础,从而推崇高古、古雅、古朴、简古、古健等诗歌风格,这可以说是一个完善的逻辑结构。怎样认识和评价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这种作法及其意义呢?根据本文的研究,总体上说,它的意义不在乎回归古代或建立一种倒退的历史观。而在乎把历史哲学化,确立古典美学标准,高扬古典审美形态,端正和培养古典美学趣味,并据此抵制诗歌的技术化、反诗性和求新求奇的趋向,进而与各种卑俗媚世的倾向作斗争。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扬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美及其古典美学趣味。漫长而多变的中国古代诗歌史,可以从多方面去看,事实上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先秦儒家诗学偏重于诗歌的社会人文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乃至“风乎舞雩,咏而归”等都是如此。道家并无真正的所谓诗学,只是其中一些基本思想如道、真、天籁、素朴、入神、虚静、形神、言意等与诗性和诗学有一种深刻的内在关系。汉代以后的诗学,一方面向功能论(风刺比兴等)和表现论(发愤抒情、感物言志)发展,一方面又产生了讲求辞采、声律的形式观念(“惟须綺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和追求感性快乐的思潮。(谢惠连:“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玩:宾至可命觞,朋来当染翰。”陈叔宝:“俱怡耳目,并留情致。”)但是,自刘勰以后,讲文章源于自然、人伦之道,讲“结言端直”、“意气骏爽”以成其风骨,讲“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