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
|
|
|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301098197
·条形码:97873010981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 中国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诗与诗学双重视界的契合与悖离是本书的切入点。通过对诗与诗学文本的细读,本书既考察中国象征主义接受欧洲象征主义影响的一面,也注意到中国象征主义在接受过程中本土化的一面,并将之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与个人情境中加以研究。
作者简介 陈太胜,生于浙江省仙居县,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媒体推荐 书评
也许这是历史上头一次,一个文学方面的运动竟然发展到遍及整个现代世界的地步。这个从19世纪欧洲的崇高愿望中诞生的象征主义,演化成为20世纪的文学界和美学界的世界性的憧憬。--《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中国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
编辑推荐 也许这是历史上头一次,一个文学方面的运动竟然发展到遍及整个现代世界的地步。这个从19世纪欧洲的崇高愿望中诞生的象征主义,演化成为20世纪的文学界和美学界的世界性的憧憬。--《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中国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
专业书评 也许这是历史上头一次,一个文学方面的运动竟然发展到遍及整个现代世界的地步。这个从19世纪欧洲的崇高愿望中诞生的象征主义,演化成为20世纪的文学界和美学界的世界性的憧憬。--《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象征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潮流。被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中国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本书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背景中,从诗和诗学的双重视界考察中国象征主义在1925—1949年间的发展演变。
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童庆炳
导论:从诗与诗学的双重视界看中国象征主义
第一章 法国象征主义及其全球传播
一 法国象征主义运动
二 波德莱尔的“契合”与“洞观者”
三 魏尔伦的“音乐”
四 兰波的“幻觉者”与“语言炼金术”
五 马拉美的“魅幻之美”
六 瓦雷里的“纯诗”
七 象征主义诗学四要素
八 象征主义的全球传播
第二章 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一 自由诗派与新诗的“中衰”
二 “纯诗化”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发生
三 中国象征主义简史(1918—1949)
第三章 李金发与穆木天等人的中国早期象征主义
一 李金发:“失败的经验”
二 穆木天:象征主义的诗学与浪漫主义的诗
三 王独清:诗的公式与诗的写作
第四章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理论
一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家
二 梵乐希(瓦雷里):用文字来创造音乐
——《保罗梵乐希评传》(1928)
三 新诗创造的方向:经验、传统与语言
——《论诗》(1931)
四 象征的灵境与赋形
——《象征主义》(1934)
五 纯诗
——《谈诗》(1934)
六 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本土化
第五章 现代派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
一 现代派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 戴望舒:无法避免的“音乐性”与意象的创造
三 卞之琳:“非个人化”与“戏剧性处境”
四 现代派与传统
第六章 前线批评家李健吾
一 倡导作为艺术的批评:在印象与学问之间
二 发现新诗史前沿的前线诗人
三 析《鱼目集》:批评的奇遇
第七章 西南联大诗人与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转化
一 西南联大诗人与象征主义
二 冯至:抒写经验之歌
三 穆旦:抒写一个不确定的“我”
结语: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附录 中国新文化运动第二期革命的勃兴与夭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文摘 书摘
在法国的文学史中,象征主义一般被视为是对此前的浪漫派与巴那斯派
的反动。确实,象征主义借以辨明自身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与浪漫派、巴那
斯派文学观念相区别的东西,尽管它与这两者都有联系。浪漫派是指法国19
世纪出现的以夏多布里昂、史塔尔夫人、拉马丁、维尼、雨果、缪塞等人为
代表的文学潮流;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一剧的序言,被视为浪漫
派的纲领;而1830年雨果《欧那尼》一剧的上演及其成功,被视为浪漫派的
胜利。在三四十年代,浪漫派形成了与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人为代表的现
实主义文学潮流并驾齐驱的局面。依照法国文学史家的描述,法国的浪漫主
义精神包括:自我的唯我独尊、对情感生活的表现的重视、通过“梦或回忆
的诗学”拓展想像领域。[11]法国浪漫派的这些精神,与英国浪漫派对情感
、天才、想像、灵感这种精神性的东西的特别强调,在其总体的精神特征上
并无两样。而法国浪漫派强调的这些东西,恰恰都是象征主义者要加以修正
或反对的东西。
19世纪50至70年代出现于法国文坛的巴那斯派文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运动的温床。就像法国文学史家说的,这个诗歌派别“通
过泰奥菲尔·戈蒂埃来自于浪漫派,并且奇特地通向象征主义”[12]。象征
主义者魏尔伦和马拉美前期的大部分诗歌,都发表在《当代巴那斯》这本刊
物上。巴那斯派一般被认为是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动,是诗歌自然主义的一
种方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伴随物。[13]在写作理论上,它拒绝浪漫灵感;
针对诗歌创作容易的现象,它代之以刻苦的劳动,甚至对困难的探求;选择
冷漠的形式并不排斥诗人的敏感性。因而,就总体而言,巴那斯派艺术趋向
于“一种客观的特性”,它通过细致的描写、诗歌与科学的结合或“通俗现
实主义”来实现。唯其如此,巴那斯派时隔不久的失败也被认为是“不容置
疑的”。法国文学史家将个中原因归结为“诗歌与形式主义、实证主义与自
然主义之间完全的不相容性”,“因为将美定义为诗歌的目的,而又在诗歌
之外寻求美,真是一种奇特的思路”[14]。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象征主
义将美定义为诗歌的目的,同时也恰恰是在诗歌“之内”而不是“之外”来
寻求这种美呢?或许,这恰恰是象征主义不再像巴那斯派那样昙花一现,反
而成为影响久远的世界性文学潮流的原因?那么,象征主义发现了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