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
|
|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537826315
·条形码:97875378263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收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各种版本:手稿本,定稿本,未刊本,删改本、选本和通行本,及通行本中的附录本。又将以上诸本作汇校,让读者方便地阅读和思考。为帮助青年读者读懂这部经典著作,《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作了注解。注解有人名的介绍和词话中引及的诗词原文及其难点的解释,向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的汇评涵盖20世纪的诸家评论。汇评部分并非将所有的评论全部列入,这并无必要,因为有不少评论已经过时或者缺乏独到的见解,甚至观点错误。有的观点值得商榷,甚或是错误的,但有独特的见解,《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也收入。总之,《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的汇评是将精彩的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收集在一起,便于读者参考和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是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人间词话》的版本情况和本书的编校说明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未刊稿
人间词话删稿
人间词话附录
人间词话选
附录
《人间词话》手稿和本编、通行本条目次序对照表
俞平伯《人间词话》重印序
戚法仁《人间词话》补笺序
……
序言 王国维(1877—1927),晚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第一大学者,取得了众多领先于国际学术界的巨大成就。
王国维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是20世纪领先于国际学术界的伟大学术成果。《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提出和建构意境说(境界说)美学体系的主要著作之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的十大经典名著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成就最高的美学名著。
本书收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各种版本:手稿本,定稿本,未刊本,删改本、选本和通行本,及通行本中的附录本。又将以上诸本作汇校,让读者方便地阅读和思考。
为帮助青年读者读懂这部经典著作,本书作了注解。注解有人名的介绍和词话中引及的诗词原文及其难点的解释,向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
本书的汇评涵盖20世纪的诸家评论。汇评部分并非将所有的评论全部列入,这并无必要,因为有不少评论已经过时或者缺乏独到的见解,甚至观点错误。有的观点值得商榷,甚或是错误的,但有独特的见解,本书也收入。总之,本书的汇评是将精彩的有独到见解的评论收集在一起,便于读者参考和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王国维是中国20世纪美学研究三大热门(《文心雕龙》、金圣叹和王国维)之一,研究者云集。在王国维研究中,著名学者陈鸿祥、(谭)佛雏和叶嘉莹用时用力最多。其中陈鸿祥先生在王国维文学美学的研究中,创获最多;(谭)佛雏先生在原著整理收集和诗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叶嘉莹先生在诗词欣赏方面用力最勤。在《人间词话》文本的整理和研究中,著名学者滕惠咸、刘烜先生等,贡献卓著。
文摘 汇评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人间世》第1期,1934年4月)
王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分别实在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不过从近代美学观点看,他所用的名词有些欠妥。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近代美学所谓“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这种现象在注意力专注到物我两忘时才发生。从此可知王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实在是“无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其实都是“有我之境”。我以为与其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徘徊花上月,虚度可怜宵”,“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先生以为“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同物之境”)比“无我之境”(其实是“有我之境”,即“超物之境”)品格较低。但是没有说出理由来。如“超物之境”所以高于“同物之境”者,就由于“超物之境”隐而深,“同物之境”显而浅。在“同物之境”中物我两忘,我设身于物而分享其生命,人情和物理相渗透而我不觉其渗透。在“超物之境”中,物我对峙,人情和物理猝然相遇,默然相契,骨子里它们虽是欣合,而表面上,却仍是两回事。在“同物之境”中作者说出物理中所寓的人情,在“超物之境”中作者不言情而情自见。“同物之境”有人巧,“超物之境”见天机。
顾随《论王静安》(1942—1947年)(《顾随全集?讲录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先生讲无我之境举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四)。不然。采谁采?见谁见?日“采”日“见”则有我矣。又举元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颍亭留别》),此二句似较前二句无我,然尚不能谓无我,寒波、白鸟谁写?诗人写,诗人写则经心转矣,不然何以他人不写成诗?即日无我,而谁见?即见则有我,无我则无诗。
以物观物绝非客观。客观但观察,而诗人应观察后还须进入其中,不可立于其外。客观亦非无我,无我何观?王先生所说无我绝非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