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2010-07-2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807074612
·条形码:97878070746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收鉴赏丛书

内容简介 真正对作品有切实感受和体会的鉴赏并不容易,它固然需要对文本以及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的全面了解,但更需有一种美的感悟力,有一种对艺术作品情境的复原乃至再创造的能力。读闻一多关于《诗经》、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阐释,就仿佛被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那是怎样一种感悟和美的创造力!好的鉴赏是历代文学传播中一种最积极的推动力。
赵其钧先生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既深,创获尤多。他的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感受敏锐,又有很强的理论剖析能力。面对作品,他深入进去了,与古代作家灵犀相通,把作品的意境和他的独到感受传达给读者。因而读其钧先生的鉴赏之作,总觉得是一次次被他带进了古代作家的艺术天地,心灵启动了,眼界打开了,审美的体验获得了,而鉴赏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编辑推荐    真正对作品有切实感受和体会的鉴赏并不容易,它固然需要对文本以及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的伞面了解,但更需有一种美的感悟力,有一种对艺术作品情境的复原乃至再创造的能力。读闻一多关于《诗经》、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阐释,就仿佛被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那是怎样一种感悟和美的创造力!好的鉴赏是历代文学传播中一种最积极的推动力。
赵其钧先生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既深,创获尤多。他的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感受敏锐,又有很强的理论剖析能力。面对作品,他深人进去了,与古代作家灵犀相通,把作品的意境和他的独到感受传达给读者。因而读其钧先生的鉴赏之作,总觉得是一次次被他带进了古代作家的艺术天地,心灵启动了,眼界打开了,审美的体验获得了,而鉴赏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目录

赠给贪吝者的歌——《诗经·唐风·山有枢》
偶然与必然酿造的人生——蔡琰《悲愤诗》
用“内在的光芒”塑不朽的形象——《白头吟》(汉乐府·本辞)
“筑怨兴徭九千里”的悲剧——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胜语妙在自然低婉源于深情——徐干《室思六首》(其三、其六)
历尽悲苦的愿望与告诫——阮璃《驾出北郭门行》
开创不是来自偶然——左思《娇女诗》
形象再造中的爱憎与现实意义——陶渊明《咏荆轲》
治“偏”之法在于“全”——陶渊明《责子》
不囿于旧的艺术创新——颜延之《秋胡行》
急觅则失味细嚼方知妙——鲍照《代东门行》
似稚似老亦物亦人——鲍照《梅花落》
事因情生情事相融——鲍令晖《古意赠今人》
“情词宛转,浅语俱深”——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兴风狂啸亦回眸——何逊《见征人分别》
“何之难摹,难其韵也”——何逊《相送》
工整而不呆板自然而不堆砌——江总《闺怨篇》
抒怀咏志为送别诗的一格——骆宾王《于易水送入一绝》
友情自在调侃中——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情感乃景物的艺术灵魂——王勃《山中》
情真语实相反相成——宋之问《渡汉江》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贺知章《咏柳》
“只有诗人才能表现的东西”——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花落”未必春去也——孟浩然《春晓》
月近人愁风韵天成——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快绵密 以少胜多——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文辞气力通变则久”——王昌龄《送柴侍御》
贵在尊重艺术的规律——祖咏《终南望余雪》
“妙在让形象说话”——李白《玉阶怨》
似拙非拙放异彩明月故乡情千载——李白《静夜思》
“好的东西不在于细——李白《秋浦歌》
洒脱亦有情似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博采众长与不可无我——李白《闻王昌龄左迂龙标遥有此寄
爱月爱山犹爱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的统一——李白《山中问答》
奇特源于形象的自然生发——李白《望庐山瀑布》
以水写山山更险——李白《望天门山》
感觉随心情而变——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李白《秋下荆门》
“伤心”更在言辞外——李白《劳劳亭》
夸张而不失实深远而又自然——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动人春色不须多”——崔颢《长干曲四首》(选二)
……
编后琐言
……
序言 最近,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几位师友聚会,钟振振先生提出:“我们现在搞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应该回归本位,落实到审美。”他说:“现在学界做了很多很有成效的工作,包括考据、整理、宏观的论述,都是需要的,都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如果把这些工作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全部,那就可能不够完整,因为归根到底文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要研究它的审美,因为古代优秀作品本身是一个美的东西,我们要把这些美的东西普及到全民族去,让大家都得到思想道德上的陶冶,得到审美上的愉悦,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钟先生还感慨:“现在很多博士、硕士写论文,文化背景阐述、考据等等都不错,一牵涉到文学审美方面,很难看到有很好的见解和感受。他把绝代佳人当活体解剖了,没有把它当美人来欣赏。”对于钟先生的话,我有同感。出现钟先生所说的情况与一个时期文学研究领域鄙薄文学鉴赏的倾向有关,这是很不应该的。实际上在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中,鉴赏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家的创作与接受者的欣赏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创作出来的作品,当然谈不上欣赏,但没有欣赏,作品就是被闲置冷落的,价值就不能实现。此外,文学鉴赏对于作家来说,还能从人民群众和历代有见地的鉴赏中获得启发,总结创作经验,从而在更高层次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创作。创作与鉴赏之间的沟通,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主渠道,其他训诂、考据、背景阐述和批评,是帮助从事鉴赏,或是给鉴赏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反馈于创作的。
真正对作品有切实感受和体会的鉴赏并不容易,它固然需要对文本以及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的全面了解,但更需有一种美的感悟力,有一种对艺术作品情境的复原乃至再创造的能力。读闻一多关于《诗经》、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阐释,就仿佛被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那是怎样一种感悟和美的创造力!好的鉴赏是历代文学传播中一种最积极的推动力。
赵其钧先生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既深,创获尤多。他的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感受敏锐,又有很强的理论剖析能力。
文摘 月近人愁风韵天成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旬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人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