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
|
|
|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9063585
·条形码:97873090635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是采取史料收集整理的传统研究方法,将研究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通过对各类材料的合理分类、归纳总结,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提供客观、具体、翔实的唐宋词传播的真实图景,避免主观武断,增强论述的科学性。
二是吸纳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手段开拓唐宋词研究的新领域,做到文献资料和理性分析相结合。在这一方面,笔者曾长期从事过传媒工作,但并不希望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理论,而是恰如其分地借鉴。
三是将唐宋词传播与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除了和史学结合外,还与印刷史、书法史、目录学、金石学、歌舞艺术、吟诵艺术等进行多方联系。当然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相当分散,要把它们收集整理、贯穿应用,非常不易。本文在这方面尽了不少的努力。
四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
第一节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
一、城市化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
二、商业化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三、“去道德化”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
第二节 唐宋词的传播阶段
一、“乐人之词”:以声音传播为主
二、“诗人之词”:以文字传播为主
三、“词人之词”:以印刷传播为主
第二章 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的主要场所
一、宫廷宴席歌舞
二、公私宴席歌舞
三、酒楼茶馆歌舞
四、街市瓦肆歌舞
第二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的表演主体
一、官妓
二、家妓
三、市井妓
第三节 唐宋词歌舞传播的演唱方式
一、乐器伴奏
二、舞蹈伴唱
三、歌舞演唱
第四节 唐宋词歌舞演唱的传播效果
一、声色之美的观赏性
二、交流反馈的即时性
三、传播时空的广泛性
第三章 唐宋词的吟诵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方式
一、赏诵
二、背诵
三、传诵
第二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特点
一、语言和非语言:双向配合
二、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
三、娱己与娱人:双双陶醉
第三节 唐宋词吟诵传播的效果
一、激活情感
二、强化认同
三、自出新意
第四章 唐宋词的手写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手写传播的类别
一、手写自己作品的传播
二、手写他人作品的传播
第二节 唐宋词手写作品的价值
一、名人崇拜
二、书艺佳品
三、文献价值
四、经济价值
第三节 唐宋词手写传播的效用
一、联络感情、声气相应
二、授简索句、切磋词艺
三、干谒权贵、提高声望
第五章 唐宋词的题壁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题壁传播的主要场所
一、邮亭驿站
二、寺庙道观
三、公署私宅
第二节 唐宋词题壁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便捷性,满足了人们发表作品的愿望
二、开放性,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传播
三、竞赛性,在优胜劣汰中树立审美标准
第三节 唐宋词题壁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即景抒情
二、实录变迁
三、记录心声
第四节 唐宋词重点题壁场所举隅
一、吴江垂虹桥
二、扬州大明寺
三、杭州丰乐楼
四、九江琵琶亭
第六章 唐宋词的石刻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分类
一、单体石碑
二、摩崖石刻
第二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方式
一、自行传写
二、馈赠传送
三、拓印传卖
第三节 唐宋词石刻的传播价值
一、提供范本,传之久远
二、大量模打,广泛传播
三、考辨真伪,辑佚补遗
四、传真临摹,观赏书艺
第七章 唐宋词的印刷传播
第一节 唐宋词印刷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一、官刻
二、私刻
三、坊刻
第二节 唐宋词印刷出版形式的多样性
一、别集传播之一:单刻
二、别集传播之二:全集
三、总集传播之一:丛刻
四、总集传播之二:选本
五、笔记、诗话、词话
第三节 唐宋词印刷书籍流通的便利性
一、书肆买卖
二、师友馈赠
三、藏书租借
第八章 传播方式的演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第一节 歌舞传播方式与唐宋词体性形成之关系
一、“硬件”:词调、分片、押韵
二、“软件”:传播者、传播媒介、接受者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的矛盾斗争和唐宋词传播方式的改变
一、“词乐合一”和“词乐分离”
二、苏轼等人的创作实践使“词乐合一”走向“词乐分离”
第三节 唐宋词的“雅化”和传播方式演进之关系
一、口语与书面语
二、手写和印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唐宋词的研究目前似已成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唐宋词展开全面审视和细致考察的著作,至今却尚不太多。而若深加探究,则唐宋词之所以能在当时“红”极一时,以及它之所以会形成与诗文异貌的独特风情,实与其多样而又特殊的传播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唐宋词在登上文坛之初便获得雅、俗两大群体受众的青睐与喝彩,就与其“歌舞传播”的传播方式大有关联。对此,我曾在拙著《唐宋词美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和其他文体的‘出场’不同,词的登上文学舞台和走人(唐宋人的)生活圈子,是伴随着特殊的‘声光效应’的。具体来说,它就是在音乐(燕乐)和美女(歌妓)的簇拥下登坛的。音乐给人以听觉(声)的快感,美女又给人以视觉(色相、光彩)的愉悦。因此,词所展示的文学景观和所提供的审美感受,就远比诗文所展示的文学景观和所提供的审美感受来得丰富和赏心悦目(耳)。”(《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页)此话虽然主要论析了唐宋词所赖以诞生的文化场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它之所以能“走红”以及能产生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其拥有的“歌舞传播”方式。由此看来,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剖析唐宋词的兴盛原因及创作机制,乃是一件很有学术意义的工作。
文摘 第一章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唐宋词的兴盛是与唐宋时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代有五部城市风俗志《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还有一幅长卷形式的画作《清明上河图》,都是描绘宋代城市面貌和繁荣景象的。打开这些城市风俗志和画卷,我们就仿佛走进当时喧闹的街市、热闹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市声喧嚣的茶馆酒楼,在这里可以看到街道纵横交错、平坦宽敞,人物衣冠鲜美、表情生动,游艺场所人群汇聚、声音嘈杂,而到处飘扬的招牌提示着处处进行的消费活动,充分显示了城市生活的富庶和诱惑,唐宋词的繁荣就建立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
第一节 唐宋词的传播背景
一、城市化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
1.城镇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
唐宋时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新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唐代长安、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等京城,甚至比明清之际的江南大城人口更多、更具都会性。”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本书完稿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海明先生,是他引我跨人学术研究的大门。
二十多年前,我慕名投奔杨师,成为他的开门弟子。当时正值先生的学术高峰期,他的论文、专著接踵发表出版,使我不仅可以在近距离中闻其教,更可按图索骥式地研读先生的大作,细细寻绎其治学方法。在先生的引导下,我初步品尝到了治学的乐趣,发表了关于吴文英生平和词作的一组研究文章。
正当我希望继续在这条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时,我的人生轨迹有了一次大的改变。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了稻粱之谋,我改行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一脚踏人另一个园地,这一转变,历时十余年,基本上脱离了我心爱的词学研究。但冥冥之中,我和唐宋词研究的缘分未绝,不惑之年,我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虽然忝身影视传播专业的教职,但有机会重拾旧业,在先生指导下,终于完成了博士学业。此时,距我追随杨师已有整整二十年。回顾这段历史,我唯有惶恐,生怕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
本书尝试结合我的唐宋词专业背景和传媒工作经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力图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寻找突破,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博览文献、尽力辨析,而不是悬空想象、生吞活剥。但人到中年,杂务缠身,已经没有年青时一心问学、心无旁骛的精力和环境,而这一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领域之大和所要求的实证与理论素养,对我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将学术理想变成现实,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其间也有过犹疑。但想到业师对我的言传身教,我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