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 |
|
|
|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47300930
·条形码:97875473009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内容简介:从事文学研究活动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诗究竟是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爬滚打”,我越发相信白纸黑字上面存活的并不都是真理。诗绝非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是生活的表现,或者情感的抒发,它原本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诗的魅力本质,某种程度上在于它有一种近乎唯心的色彩。如果说写作小说、戏剧类的叙事文本,可以凭借后天的勤奋与功夫奠起成功的底座;那么诗歌则要求抒情主体具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他(她)虽然不一定要像人们戏称的疯子,或郭沫若似的赤足在地上打滚儿,但却必须聪敏深邃,有超人的直觉力与想象力,平素很少从功利出发去考虑问题,更多的时候听命于情感和心灵的呼召。有这种天分和灵性的人,一生也许只写过几首哪怕一首诗,即可声名俱佳,家喻户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是;若没有这种天分和灵性,即便为诗呕心沥血地累死,即便诗集等“膝”,也永远划分不开诗情与实情的界限,而难与真正的诗人称谓结缘,充其量将只能做个二三流的诗匠而已,因为写诗和诗人的称谓之间构不成必然的联系。
正是由于秉承着这样不无挑剔的批判观念,永波的诗早于他的人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注意永波的诗,并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引用。他诗中那种灵动的情思经验、客观化的呈象状态,尤其是质感纯粹的出色的语言感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触发了我对诗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简介 马永波,男,1964年生.文艺学博士,著名诗人。
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翻译家和研究者。
出版著作30余部:
《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
《1970年后的美国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革新者和局外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英国当代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约翰·阿什贝利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为美而死——迪金森名诗精选》(哈尔滨出版社,2005)
《诗人与画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以两种速度播放的夏天》(诗集,台湾唐山出版社,199g)等
现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诗学,比较文学和西方文论。
编辑推荐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目录 序一 罗振亚/1
序二 孙绍振/1
绪论:外来影响与九叶诗派的现代性/1
第一章 九叶诗派与象征主义/11
第一节 象征主义的诗学思想/11
第二节 九叶诗派对象征主义的反思/26
第三节 从情感的象征到智力的象征:九叶诗派与后期象征主义/40
第二章 九叶诗派与艾略特/52
第一节 艾略特的诗学思想/52
第二节 唐浞与袁可嘉批评理论探源/69
第三节 荒原意识/86
第三章 九叶诗派与里尔克/109
第一节 诗与经验/109
第二节 诗与存在/126
第三节 重归存在整体/139
第四章 九叶诗派与奥登/164
第一节 疗救者的诗学/164
第二节 奥登与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176
第三节 “焦虑的时代”与九叶诗派的人世情怀/187
结语:从超验向经验的下移/200
参考文献/206
后记/210
……
序言 从事文学研究活动以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我。诗究竟是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特殊的要求?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爬滚打”,我越发相信白纸黑字上面存活的并不都是真理。诗绝非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是生活的表现,或者情感的抒发,它原本是一种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诗的魅力本质,某种程度上在于它有一种近乎唯心的色彩。如果说写作小说、戏剧类的叙事文本,可以凭借后天的勤奋与功夫奠起成功的底座;那么诗歌则要求抒情主体具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他(她)虽然不一定要像人们戏称的疯子,或郭沫若似的赤足在地上打滚儿,但却必须聪敏深邃,有超人的直觉力与想象力,平素很少从功利出发去考虑问题,更多的时候听命于情感和心灵的呼召。有这种天分和灵性的人,一生也许只写过几首哪怕一首诗,即可声名俱佳,家喻户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是;若没有这种天分和灵性,即便为诗呕心沥血地累死,即便诗集等“膝”,也永远划分不开诗情与实情的界限,而难与真正的诗人称谓结缘,充其量将只能做个二三流的诗匠而已,因为写诗和诗人的称谓之间构不成必然的联系。
正是由于秉承着这样不无挑剔的批判观念,永波的诗早于他的人走进了我的阅读视野。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注意永波的诗,并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引用。他诗中那种灵动的情思经验、客观化的呈象状态,尤其是质感纯粹的出色的语言感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触发了我对诗的进一步思考。
文摘 而第二潮中则涌入了“咖啡、沙发、拖拉机、沙龙、引擎、浪漫、葡萄、琵琶”等。第二,可以从翻译中借鉴新的文体,催生新的文风。胡适曾总结过译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他认为,在中国散文与韵文陷入骈偶滥套的泥淖时期,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的佛经翻译,“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①第三,翻译可以扩大文学情趣与想象力,正如胡适所言,“对于那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却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不但对古文学如此,对现代文学更是如此。最后一点是,异域文化的翻译能够更新接受方的理念与意识。
总括起来,通过翻译传人的外来影响,对汉民族的语言、心理、文化等“深层结构”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诗歌这一门类,没有通过诗歌翻译对西方诗学的接受,就没有中国新诗,这一论断似乎已成共识。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由显到隐,涉及诗体、词汇、句法、意象、比喻、思想观念等各个层面。诗歌翻译对目标语言的增富作用,从佛经的翻译和近世基督教《圣经》的官话翻译,都有着重要的表现。朱自清在谈到翻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时曾说:“新文学大部分是外国的影响,新诗自然也如此。这时代翻译的作用便很大。白话译诗渐渐的多起来,译成的大部分是自由诗,跟初期新诗的作风相应。”②他还特意举出日本小诗的翻译使得中国新诗中小诗的创作风靡了两年的例子。而且,翻译诗不但可以增富新诗的意境,“它还可以给我们新的语感,新的诗体,新的句式,新的隐喻”。③
然而,本土语境的期待视野,也同样制约着外来文化影响的分布和侧重。中国文人在理解和阐释外国文学时,会按照自己的审美范式将其本土化,融会于自身文学,使其“为我所用”。现实的需求、文学自身内部演变规律、历史视野的规约,以及接受者个人心理、文化结构与偏好,诸种因素错综的合力作用,使得外来影响在本土语境中的变异与改造形成了异常复杂难辨的局势。冯至曾谈到“五四”时期对西方文学的翻译与介绍中鲜明的“功利”色彩,“他们大都配合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需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有一定的目的性。
后记 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终于面世了,作为一个在文学领域劳动了三十年的人,自然颇为感慨。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罗振亚教授的悉心指导,导师为人的正直与学术品格的端庄严谨紧密融合,成为我在做人与为文上的双重指引。衷心感谢冯毓云和曹俊峰两位先生,他们的西方美学课程和康德美学课程,为笔者的论文写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记得一年级时曹先生领我们四位博士生,用他的中文译本和两种英文译本,逐字逐句讲解艰涩难懂的康德《判断力批判》,当时情景犹在眼前。
感谢参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所有成员一一王光明先生、冯毓云先生、吴炫先生、于弗先生、张政文先生……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无私帮助过我的诸位前辈和朋友,还有在我读书及写作论文期间给予了多方面无私帮助的其他诸多朋友。我还要感谢妻子陈光玲及爱子马原,在2004年我这个统招统分的四十岁“大龄”学生步上艰难的学术旅程时,他们承担了家中一应杂事,毫无怨言。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一切将难以想象。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在百忙中为拙著写序,并提出了诸多修改建议,让我获益良多。说来有趣,曹俊峰先生和孙绍振先生也都是四十几岁才开始学术生涯,且分别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鼓励过我。每念及此,喜悦和压力就会同时涌来。
感谢南京理工大学相关单位的资金支持,它为本论文的修订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这是我校重视科研、关怀教师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