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毛泽东的美国观

2010-07-1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毛泽东的美国观 去商家看看
毛泽东的美国观 去商家看看

 毛泽东的美国观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24087351/9787224087352
·条形码:97872240873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博闻春秋

内容简介 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将近70年的发展,期间充满了曲折和变化,在不同时期对美国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也充满了变化,《毛泽东的美国观》关照了毛泽东一生对美认识的全过程,共分五章:毛泽东美国观的初步形成,毛泽东反对法西斯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中国革命视野下毛泽东的美国观,面向世界视野下毛泽东的美国观,反对霸权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毛泽东的美国观》努力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以助于拓宽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视野,推动中美关系史、中共党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
作者简介 唐洲雁,男,1962年出生,安徽宿松人,南开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毛泽东著作编辑和研究,参加过《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1949-1976)等著作的编辑和写作。专著《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曾获国家图书奖。撰写或主编有关毛泽东的书籍10余部(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独立承担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编辑推荐 谨以此书献给
毛泽东诞辰115周年
中美建交3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
毛泽东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受到美国的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作为一位有修改的政治家,他结交过大量美国朋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他甚至很乐意跟美国这样的对手打交道。他高瞻远瞩、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战略性的深刻影响,同时他也有自己喜怒哀乐、是非好恶,对美国有个性化的认识。
从早年在书本上读到华盛顿、林肯的故事算起,到1976年最后一次会见尼克松为止,70年来,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小的坎坷和曲折不算,大的反复和变化,至少有6次之多。每一次大的变化后面,无不耐人回味。
毛泽东一生接触和交往的美国人,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决普通士兵,记者,外交人员。粗略估计,大致100人。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串串鲜为人知,引人入胜的故事,《毛泽东的美国观》按历史顺序一一解密。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美国观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美国精神在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积淀
一、从书本中接受美国精神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接触美国思潮
三、在社会改良运动中试行美国理念
第二节 “俄国道路”对“美国精神”的消解
一、巴黎和会后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的初步认识
二、走俄国人的路——对美国精神的消解
第三节 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定位
一、华盛顿会议后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强化
二、在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框架下

第二章 反对法西斯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着眼于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
一、只要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都是受我们欢迎的友邦”
二、现在是中美两国“进一步联合对敌的时候了”
三、美国“已经在步英国的后尘”
四、“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在抗日、民主与团结的旗帜下
一、打好“美国牌”,制止国民党新的反共高潮
二、“放手与美军合作”
三、借助美国调处,促进民主改革
四、联美策略的逐步转变

第三章 中国革命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一、“中立美国”
二、“和平、民主”的曙光
三、“准备斗争”
第二节 “中间地带”的革命
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二、从“中间地带”到“两个阵营”
第三节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对美国出兵干涉的估计
二、“不承认”与“一边倒”
三、中美关系的历史总结

第四章 面向世界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反对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一、朝鲜战场上的正面对抗
二、打破美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
三、“一定要解放台湾”
四、“东风压倒西风”
五、“金门炮战,意在击美”
第二节 反对修正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一、中苏美国观的分野
二、“反帝反修”双拳出击
三、“两个中间地带”与“世界革命”

第五章 反对霸权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第一节 “联美抗苏”策略的确立
一、“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
二、再打“美国牌”
三、理想主义与现买主义
第二节 从“一条线”到“三个世界”
一、“联美抗苏”的“一条线”
二、“三个世界”的划分
结语 毛泽东认识美国的历史轨迹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
序言 中美关系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不需要做很多说明的。
怎样认识美国,怎样对待美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复杂,来自美国自身固有的两重性:第一,它在许多方面是先进的。美国的独立,在人类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近代的共和制国家,并且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的话来说:在很长的时期内,学习新学的中国人曾产生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因为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更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第二,它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和以强凌弱的政策,当垄断资本取得统治地位后尤其如此。这不能不深深刺痛一百多年内受尽外来压迫之苦的中国人的心,激起他们极大的愤慨。这种两重性同时存在,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表现和侧重,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文摘 第三节 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定位
在建党、大革命时期以及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与当时许多著名的中共领导人一样,毛泽东不仅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苏联与共产国际对于帝国主义的分析,而且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话语体系中找到了评判美国的思想武器。他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殖民地纲领的基本思想,把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格局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两部分①,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它将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列里,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宣战。而在这场将会改变中国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斗争中,只有苏联和各国的工人阶级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的国际支持者。可以说,与青年时期相比,此时在毛泽东的思想深处,“美国例外论”已荡然无存。
一、华盛顿会议后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强化
如果说,通过五四运动的觉醒,青年毛泽东已经初步认清了美国“对内由垄断资产阶级专政”、“对外侵略和扩张”的真实面目的话,那么这种认识到了华盛顿会议以后,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最终提升到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这一认识高度。从此,美国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便成了“帝国主义”的代名词,“美帝国主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导致毛泽东对美国“帝国主义本质”认识得以深化和定位的契机,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是继巴黎和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美国既是会议的发起者,又是会议的东道主,中国问题则是其中心议题之一。因此,华盛顿会议同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与巴黎和会时人人寄予厚望相比,中国人对华盛顿会议的反应是既有期待,也有忧伤,但不再有热情。这说明相当多的人对美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刚刚完成了世界观转变的共产党人,毛泽东的美国观自然更不例外。
华盛顿会议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的会议。会议闭幕的当天通过了《九国公约》,它以美国提出的所谓“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原则为基础,意在通过协调列强对华政策来限制个别国家,尤其是日本在中国谋取的特权。因此,《九国公约》实际上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掠夺中国的一个协议。此后,在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势力幕后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更为激烈的争夺,引发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使中国政局陷入极度混乱。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
……
后记 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我心无旁骛,潜心于博士论文的最后写作。压力不在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字里行间,而在于导师当初给我提出的目标要求: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使你的研究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将最后的结论送先生审阅之余,我不禁扪心自问:你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吗?这一刻,我就像一个无法交出满意答卷的高考学生,内心里不仅没有大考之后的解脱,反而充满了诚惶诚恐的感觉。
细细回想起来,走出大学校门已经二十个年头。那时候风华正茂的我在南开大学接受了七年的哲学思维训练,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一直到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2000年,终于侥幸地评上了高级职称,完成了从一个青年学生到知识分子的漫长蜕变。短暂的喜悦之余,更多的是惶惑和不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单位工作的需要。我不想说这是因为哲学让我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但与周围的同事相比,自己确实缺少他们那样敏锐的“史眼”和“史笔”。作为文献编辑和研究工作者,我在工作中接触的材料不可谓不多,可却总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做一件丢一件,常常有一种入宝山而空回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缺乏史学的基础训练,没有建立起一个历史的知识框架,装进去的材料自然难免挂一漏万,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困境,使我萌发了重回大学深造的渴望。2001年,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知识缺陷,我选择了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来圆自己的博士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