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国词学研究

2010-06-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词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词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词学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211052465
·条形码:97872110524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词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非“才、胆、识、力”皆具者不能为之。即使现当代词学研究的历史,亦非仅凭三两人之力、花四五年时间所能研究透彻的。笔者与同门张幼良博士于“才、胆、识、力”皆甚欠缺,有幸参加中华书局编审傅璇琮先生所主持的国家项目“中国人文研究100年”子项目的研究,始成是稿,自然就存在着不少缺憾。
作者简介 曹辛华,1969年生,河南省巩义市人。1993年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学院。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2000年9月~2002年9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2年9月~2004年9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幼良,1963年生,江苏无锡人。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扬州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参加过多项省、校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省、校级科研奖四项,合作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五部,在《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典文学知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词学学术史。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 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目录
第一章 词学的界说与回顾
第一节 有关词的概念的界说
第二节 对前代词学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传统词学研究的终结与新变
第一节 晚清文学思潮与近现代词学研究的转型
第二节 南社诸子与传统词学的新变
第三章 三大“开山”与百年词学的现代化
第一节 梁启超与词学研究观念的更新
第二节 王国维与词学“现代美学”研究的奠基
第三节 胡适与“现代派”词学研究的发轫
第四章 词学研究“现代化”的深入(一)
第一节 胡云翼与“现代”词学的成型
第二节 龙榆生与词学研究新体系的创建
第五章 词学研究“现代化”的深入(二)
第一节 夏承焘与词学领域的新开拓
第二节 唐圭璋与词学文献学的新创
第六章 文化生态与当代词学研究的总体格局
第一节 格局一:从思想启蒙到主体性批评
第二节 格局二:从方法论到本体论批评
第三节 格局三:从文化视野到回归古典
第七章 当代词学研究的成果检视和思想维度
第一节 当代词学研究的成果检视
第二节 当代词学研究的思想维度
第三节 当代词学研究繁荣因由探析
第八章 八九十年代词学研究的观照与透视
第一节 八十年代词学研究的宏观视野与学术品格
第二节 九十年代词学研究的文化视域与话语空间
第九章 21世纪词学研究前瞻
附录1976年以来词学博士学位论文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自有词的创作以来,就伴随而生了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早在五代,欧阳炯所写的《花间集序》即可视作词学批评的滥觞,而孙光宪《北梦琐言》所载的一些词坛故事中实也包孕着某些萌芽状态的词学观念和词学理论。及至两宋,遂出现了《碧鸡漫志》(王灼)、《词源》(张炎)、《乐府指迷》(沈义父)等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词学专著,并涌现了为数众多的词论、词话和词集序跋。而在嗣的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中、晚期),则词论与词话更加如云蒸霞蔚,不可胜数。由此可知,千余年来的词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值得后人珍视和利用。
不过,若拿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则虽然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某些理论建树,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却基本都跳不出"知人论世"与"比兴寄托"的单纯社会学批评模式,而在美学批评方面也总想把词纳入诗学的体系中去进行阐发。因此,直至清末民初,尽管时代已经演进到了20世纪,但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仍停留在"传统"的阶段,显得古板而又凝滞,缺乏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然而,事情终于在上世纪前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先是梁启超、王国维(尤其是后者)吸收和运用西方理论,开始对传统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进行"维新变法"式的改革,后来又有胡适运其倡导"文学革命"之余力继而对之动了一番大刀阔斧、 "洗心革面"的"大手术"。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四以后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终于结束了以往的"传统"阶段而跃入了从观念、方法到语言都变得"现代化"的新阶段。回顾这场历史巨变,我们就不能不对以上三位的转变开拓之功心存钦佩与感念。

文摘 词在唐宋时期虽极盛,但时人多目之"小技","小道",少有将其视为学问的一种。"词学"一词的使用较晚出,尽管词学活动如批评、选辑等几乎随着词自身发展而发展,直到明朝,"词学"之名开始使用。①如由明人周瑛主撰的词谱《词学筌蹄》一书就径用"词学"一语。又如明人朱El藩《南湖诗余序》说张蜒"能独步绝响于后,称再来少游,予每欲择其词之精者,合少游词成一帙,以遗乡人为词学指南"。明《诗余图谱》单恂序有"吾社数子烂然以文赋余才旁扇词学,遑遑在柳七黄九间"之语。万惟檀序说到:"夫图谱为何而作?志学步之苦心也……南湖张子则列以谱法,前具图,后系词,灿若黑白,使填词之客,索骏有像、射鹄有的,委于词学,有裨多矣。,,②但这里的"词学"仅指狭义的词学--词的创作方法之研究,还不是广义上的词学--研究词的学问。此后在清代乃至近代,这种含义为词的创作的"词学"概念和稍后出现的广义词学概念并行使用。
作为研究词体文学专门学科概念的词学出现在清初。

后记 中国词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非“才、胆、识、力”皆具者不能为之。即使现当代词学研究的历史,亦非仅凭三两人之力、花四五年时间所能研究透彻的。笔者与同门张幼良博士于“才、胆、识、力”皆甚欠缺,有幸参加中华书局编审傅璇琮先生所主持的国家项目“中国人文研究100年”子项目的研究,始成是稿,自然就存在着不少缺憾。
缺憾之一,是稿对百年词学研究的总体描述还不够全面。如对仅以词学家或词学群体来描述20世纪上半叶的词学研究历程,并没有系统地综论。之所以有这一缺憾,一方面,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回顾百年词学的论文出现。如杨海明有《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胡明有《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施议对有《从批评模式看中国当代词学》(《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第344一一3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严迪昌、刘扬忠、钟振振、王兆鹏等有《传承、建构、展望--关于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的对话》(《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吴相洲有《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述评》(《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王兆鹏有《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历程》(《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刘扬忠则有《本世纪前半期词学观念的变革和词史的编撰》(《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新中国五十年的词史研究和编撰》(《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二十世纪中国词学学术史论纲(上篇)》(《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等论文,王小盾又有《20世纪词学研究概述》(见王小盾、杨栋二位先生编撰的《词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这样的长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