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页码:3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811105713/9787811105711 ·条形码:978781110571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 |
|
|
|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页码:3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811105713/9787811105711
·条形码:97878111057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唐诗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共分十四章,内容包括:宋初六十年的韩愈接受:诗名不彰、知音其稀;从毁誉参半到“完然为一王法”:检阅新旧《唐书》对韩愈其人其文的接受;开创新局面的欧阳修:宋代韩诗的“第一读者”等。
作者简介 谷曙光,安徽蚌埠人,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从事唐宋文学、文体学及古典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各类论文若干篇。
编辑推荐 《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唐诗研究系列,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宋初六十年的韩愈接受:诗名不彰、知音其稀
一、柳开:宋代尊韩第一人
二、穆修:倡导韩愈古文的先驱
三、尹洙:欧阳修学韩的引路人
四、石介:唱响宋初尊韩的最强音
五、王禹偁:首倡以平易学韩愈
六、其他
第二章 从毁誉参半到“完然为一王法”检阅新旧《唐书》对韩愈其人其文的接受
一、新旧《唐书·韩愈传》的比较研读
二、评价高下悬殊背后的原因揭示
第三章 开创新局面的欧阳修:宋代韩诗的“第一读者”
一、欧阳修对韩诗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二、欧阳修对韩诗“发明其妙”
第四章 北宋昌黎派的健将:梅尧臣、苏舜钦及其他
一、梅尧臣:撷取韩、孟二家之长的宋诗开山祖师
二、苏舜钦:辅弼欧阳修变诗格的健将
三、曾巩:学韩文而兼及韩诗
四、李觏、郑獬、吕南公等其他学韩诗人
第五章 王安石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自成面目
一、对宋初以来尊韩风气的反拨:王安石的“拗相公”本色
二、韩诗:王荆公体的重要艺术渊源
三、王令:宋代效韩最善的诗人
四、司马光:忠厚长者对韩愈的批评
第六章 韩愈接受史上的里程碑:苏轼与韩诗的心有灵犀
一、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
二、“平生倔强韩退之”——苏轼对韩愈的评说与心灵交通
三、苏洵、苏辙父子接受韩诗
第七章 迈向更成熟的境地:黄庭坚对韩愈“以文为诗”的理论总结
一、黄庶:黄庭坚学韩的先导
二、黄庭坚:果宗杜耶?抑师韩也?
第八章 苏门诸人对韩诗的接受
一、陈师道:学杜而仅得韩——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
二、秦观:“女郎诗”的另一面
三、晁补之:自韩愈以来,盖不足道也
四、张耒:对韩诗有独特审美体会的接受者
五、释惠洪:宋代僧人中的韩愈知音
第九章 南宋时期对韩诗的接受(上)
一、陈与义:退之高文仰东岱
二、王十朋:学古直欲学到韩
……
第十章 南宋时期对韩诗的接受(下)
第十一章 宋代诗话笔记对韩诗的审美接受
第十二章 对于宋代韩诗接受的理论思考
第十三章 金元时期对韩诗的接受
第十四章 考察宋元韩诗接受的一个独特视角:宋元人选韩诗述略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宋初六十年的韩愈接受:诗名不彰、知音其稀
一、柳开:宋代尊韩第一人
韩愈在晚唐五代影响已经很小,到了宋初更是乏人问津,其文集也湮而不彰。在宋代韩愈接受史上,是谁独具慧眼地“重新发现”了韩愈呢?答日:柳开。柳开是北宋古文复兴运动的先驱。他少年时,有天水赵姓老儒,以韩愈文数十篇相授,柳开表现出极大兴趣,爱不释手,为了表示对韩愈和柳宗元的虔诚,便给自己取名为肩愈,字绍元,表示要肩负韩愈的使命,继承柳宗元的事业。人的思想总在变化,他后来又改名“开”,字“仲涂”,意思是要开启圣道的途径。柳开竭力反对五代以来的华靡文风,积极提倡韩柳古文,以韩愈的继承者自命。作为宋代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柳开自称东郊野夫,作《东郊野夫传》云:“年始十五六,学为章句。越明年,赵先生指以韩文,野夫遂家得而诵读之。当是时,天下无言古者,野夫复以其幼,而莫有与同其好者焉,但朝暮不释于手,日渐自解之。”可见其时韩愈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柳开一人在黑暗中跋涉,是他带来了宋代韩愈接受史上的第一缕曙光。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整理修改而成的。日居月诸,春秋代序,现在距离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整整6年了。
书虽命名《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但我本不善思辨,更对所谓“接受美学”无系统研究。说得通俗些,本书主要就是研究韩愈诗歌与宋、元诗的艺术关系,关注宋、元诗人在创作上怎样吸收借鉴韩诗并自创新意,而重点又在宋代。目的是希望为唐、宋诗流变提供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以期对唐音宋调的不同特质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和体认。当时做硕士论文时,虽然搜集了较多材料,但终因时间、能力的关系,而未能完成预定的研究计划。好在大的研究框架早已确定,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下作以后,一直没有放弃,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加工、充实、润色、修订,直至今日竣事。对于这本小书的出版,最关心的莫过于我的硕士指导老师余恕诚、刘学锴二位先生及胡传志、丁放老师。尤其恕诚老师,循循善诱,微笑着再三督促,而我却屡屡失信,迟迟不能交稿。恕诚老师真的既恕且诚,对我宽容有加,堪称“今之古人”。我今日思之,犹觉愧作,深感辜负了老师的教诲。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家与前代和后代的关系,梳理其人其作品之接受历程,乃是近年来古典文学研究界蓬勃开展的新的学术生长点。一位前辈先生曾告诫我:切莫把文学接受研究搞成文献材料的堆砌。我听了悚然以惊。的确,那种只罗列材料而不解决问题的所谓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我主观上努力避免泛泛而谈式的肤浅写法,客观结果如何,只能留待英明的读者鉴察。本书的选题究竟有没有学术价值和意义,我不拟细论。这里只想说明我发现的一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