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303095438/9787303095438 ·条形码:978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
|
|
|
苍凉时代的灵魂之舞: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303095438/9787303095438
·条形码:97873030954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你在几个点上有突破?因为如果没有突破,研究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人们会从哪些点提出相反的结论?因为新观点必须经得起“反驳”,一驳就垮新观点难以成立。要从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思考起,无论如何思考,得出的结论怎样,只要合乎逻辑,言之成理就行,但绝不能不讲逻辑、不合历史史实。比如“九叶派”,这名称在1981年以前从未见过;为什么叫他们为“九叶派”,是诗的风格近似,还是有组织联系,还是对某些问题上看法分歧所致?我们(包括所有研究者和读者)均无权置可否,但对于文学流派,任何人都有追究的权力。
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概况
第一节 西南联大和现代诗(1)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人(8)
第三节 现代主义诗论(16)
第四节 “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诗人群”的现代性(22)
第二章
相对的“雕虫”技艺:卞之琳
第一节 卞之琳的连接性(31)
第二节 卞之琳与瓦雷里(37)
第三节 格律:形式的执著(43)
第三章
寻求生命的根蒂:冯至/49
第一节 冯至的标志性(49)
第二节 冯至的生命观(55)
第三节 冯至与里尔克(62)
第四节 十四行体(71)
第四章
并非孤独的先锋:穆旦/78
第一节 穆旦的超越性(78)
第二节 穆旦的自我观(86)
第三节 穆旦与艾略特(93)
第四节 《诗八首》及其结构(103)
第五章
卞之琳、冯至、穆旦的比较/113
第一节 译诗与写诗之间(113)
第二节 古典之音(119)
第三节 现代之思(124)
第四节 接受问题(131)
第六章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139
第一节 成熟的标志(139)
第二节 世界性的同步(144)
结语(153)
附录1犁青诗歌的生命意识(155)
附录2期待视野和诗化语言--犁青20世纪90年代诗歌论析(172)
附录3形式与变式--阅读小引《西藏组诗》(195)
附录4苦难的见证与诗的救赎--论《南亚海难诗辑》(207)
附录5隐伏的和显在的少数民族女性诗歌
--论《诗歌与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诗选》(212)
附录6西西弗斯的巨石与阿特拉斯的双肩(216)
附录7“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林雨诗集《沉》论(220)
附录8这背后隐藏着变易--论《赶路*湖北前卫诗选》(226)
附录9“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230)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我常常问的问题就是:你在几个点上有突破?因为如果没有突破,研究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人们会从哪些点提出相反的结论?因为新观点必须经得起“反驳”,一驳就垮新观点难以成立。要从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思考起,无论如何思考,得出的结论怎样,只要合乎逻辑,言之成理就行,但绝不能不讲逻辑、不合历史史实。比如“九叶派”,这名称在1981年以前从未见过;为什么叫他们为“九叶派”,是诗的风格近似,还是有组织联系,还是对某些问题上看法分歧所致?我们(包括所有研究者和读者)均无权置可否,但对于文学流派,任何人都有追究的权力。
文摘 歌德的蜕变论认为,宇宙万物有扩张,有收缩,不断变化,永不停滞。他用这个规律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也引申到生物界(包括人在内)的吸入与呼出、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和植物动物的蜕变。他把这个学说不仅运用在生物的演化上,也用以解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蛇脱去旧皮才能生长,凤鸟从自焚中获得新的生命,是歌德惯于使用的比喻。在变化多端的战争年代,我经常感到有抛弃旧我迎来新吾的迫切要求,所以我每逢读到歌德表现蜕变论思想的作品,无论是名篇巨著或是短小的诗句,都很有同感。”①这是冯至谈到他对歌德蜕变论的接受。
重要的影响来自里尔克。里尔克的死亡观主要有两层涵义:第一,里尔克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个侧面,生与死是生命中的两个领域。“死背向我们,它是我们光线照不到的生命侧面。我们生存在生与死这两个无限的领域里,必须努力地克尽从这两个领域中摄取不尽的养分,这个最广大的自觉。真正的生命横跨这两个领域,贯穿这两个领域,进行着最大的血液循环。不在此岸(今世)就不在彼岸(来世),它是巨大的整体,‘天使’就住在凌驾我们的存在里。”②第二,应当担负伟大的死亡。“在里尔克那里,死亡是作为把人引导到生命的最高峰,并使生命第一次具有充分的东西而出现的,这种死亡并不是‘有人’死亡的那种‘渺小的死亡’,不是大城市‘成批地’生产出来的‘渺小的死亡’;这是‘一种伟大的死亡’,它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个体的人作为不可剥夺的真正自己的成就来完成的,来‘作出的’。”⑧冯至选择性地接受了里尔克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死亡观。他接受的是里尔克把生和死看作生命的同一个过程,因而既珍视生存,也正视死亡。他也有与里尔克不同之处,这里冯至和里尔克的不同是一个中国诗人和一个西方诗人的不同。里尔克的“伟大的死亡”强调的是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生或死的特殊性。冯至虽然也强调和张扬个体价值,但又把它置于社会的统一之中。他认为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以其特有的存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各生其生,各死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