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 ·ISBN:9787563393398 ·条形码:978756339339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一个人的诗歌史 |
|
|
|
一个人的诗歌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
·ISBN:9787563393398
·条形码:97875633933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诗歌史》内容简介:一部论述中国诗人生活史和创作史的诗学随笔,一幅中国新时期波澜壮阔的诗坛画卷。通过对著名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生活经历与诗作的梳理与互证,展现了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简介 刘春,著名诗人、评论家,1974年出生于广西荔浦。著有文化随笔集《博尔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关系》、《让时间说话》、《朦胧诗以后》,诗集《忧伤的月亮》、《幸福像花儿开放》等,近年在《花城》、《读库》、《星星》、《名作欣赏》等开设随笔和评论专栏。
媒体推荐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百转千回的诗歌与诗人之河呈现那些打动一个时代的灿烂诗句背后幽微的人和事以此献给无限的——无限的少数人……
——刘春
《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可贵,正在于它以一颗真诚、敏感的心灵对诗歌的寻求和接受,唤起了人们的阅读记忆,也再次唤起了我们对诗歌,对那些照亮、提升我们的精神事物的爱,让人在一个沮丧的年代再次感到了诗人与诗歌的意义。
——王家新
1978年以来重新复活的中国自由派新诗已经成为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汉语。刘春的思考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是囚为他的诚实、谦虚和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属于正在对这个传统进行反思和超越的年轻一代诗人。
——于坚
刘春用真诚去感受诗歌兄长们的生活行迹与作品内涵,再把所获得的感受形成可以触摸的文字,这是一种综合性极强、韵味极其丰富的文体,它具有文学评论的精确与简练,也有生活随笔的细腻与温润,同时也自然带出随笔特有的一种思考。
——柏桦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诗歌史》:著名诗人王家新、柏桦作序
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与心灵史
向《人·岁月·生活》致敬
目录 序一 “一个人的诗歌史”与“最初的泪水”/王家新
序二 刘春的书写风景与历史工作/柏桦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1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49
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99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141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181
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221
后记 我想记录一个时代白勺光荣与梦想/257
……
序言 两年前,我本人参与评选工作的“宇龙诗歌奖”决定将那一年度的宇龙诗歌奖授予寒烟、李以亮、刘春三位诗人时,我曾代表评委会写有以下的颁奖辞:
本年度宇龙诗歌奖授予诗人刘春,多年以来,刘春的创作始终保持了他对诗歌的谦卑、敏感和真诚,他的诗曰 益贴近他自己的生活,由技艺的练习转向对内心的发掘和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批评文集《朦胧诗之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不仅显示出他对诗歌现场的诗歌眼光。
这应该说体现了大家对刘春诗歌和诗歌批评的某种共同看法和评价。这些年来,诗坛上众声喧哗,花样繁多,从事诗歌批评或研究的人也真不少,但为什么刘春写下的那些文字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呢?
首先,刘春不是以一个评判者或纯学术研究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从个人的接受和阅历出发,切入了中国当代诗歌近二十多年来的历程。这就使人感到亲切。他为我们提供的,首先是一份个人的亲历和心灵的见证。在这本《一个人的诗歌史》中,他比他所论述的六位诗人都要小一辈或半辈。他所讲述的,是他作为一个年轻诗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那些诗歌心灵的相遇和对话,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经验的生长”。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两个细节,一是他在一篇论及本人的长文中所回忆的他在读到《帕斯捷尔纳克》一诗后“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一是他写到早年在一个地方实习时,从那里图书馆的杂志上第一次读到《瓦雷金诺叙事曲》,最后竟忍不住把那两页纸撕了下来带走,并说这是他生平所做的最“见不得人”的事。但正是这样的袒露,使我对他一下子产生了信任。因为诗要寻找的正是这样的读者,正是这样一颗满怀着秘密的爱、渴望和战栗的心灵。
文摘 八
每次想起顾城的死,我都会想起他的那首《墓床》,这是我读到的顾城最令人动容的作品,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值得细细琢磨。它冥冥中折射出了顾城的生活以及他内心所面临的困境,甚至暗示了诗人的最终结局: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第一句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有一种洞悉命运的坦然,所以,尽管知道自己将永远逝去,内心却仍然很平静,“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和“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点明了“我”对大自然的亲近。在人群的喧嚣与大自然的宁静之间,“我”选择了后者。这符合顾城一贯的性情。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这句话值得注意,“人时”指的应该是肉体存在的时间,而人世,则是指生活。也就是说生命消失了,但生活仍在继续。而“我”感到累了,想“休息”。注意这句话的“中间”二字,在生命与生活中间休息,无疑是烘托出一种深刻的失落,也就是说,无论是生命还是生活,“我”都不再身处其中,因此“我”也不再关心。从这句诗,可以看出顾城的绝望与执拗。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这两句初读有些费解,仿佛作者在梦呓,但细细琢磨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两句话里“走过的人”,不是指同一个人,而是指不同的人;甚至不是指两个,而是指川流不息的人群。对于同一种事物“树枝”,有的人只看到它的方位——“低了”,而另一些人却看到了它内在的生命力——“在长”。对艺术品的欣赏也如此,不同的角度和心情,得到的结果就大相径庭。我们也可以说,最后两句与前面两句相互呼应,树枝的“低”是对前面所描述的“永逝”的一种哀悼,树枝的“长”则是对“愿望”的期待。
结合顾城的诗歌追求与他的生活态度,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从表面看,整首诗安详、平静,仿佛一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语,然而实际上却充斥着“永逝”、“悲伤”、“人时已尽”、“休息”等谶语,这些词句无声地揭示出了诗人内心的厌倦以及因厌倦而招致的结果。从诗歌传达出的信息看来,顾城走到自杀这条路,早已预定。
多年以来,我向大量朋友介绍过这首作品,2003年1月,我在一篇关于张枣诗歌印象的文章中,再一次提起了《墓床》:“读张枣的诗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
……
后记 我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刘春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新时期以来百转干回的诗歌之河,记录一个时代精英的光荣与梦想。那是一本理想中的书,如果它能够完成,也将成为作者本身的光荣与梦想。2002年秋天,我向这条河流迈出了第一步。
起初,我把“网”撒得很宽,希望在一本书中介绍新时期以来涌现的60个诗人,并且包括与诗歌有关的刊物、选本、事件、争论、流派等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方向越来越明晰,“网”越收越拢——我决定重点写15_20个印象深刻、又在文坛上得到公认的诗人,写他们的生活、作品、经历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切。
现在这本书,是这批诗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均出生于1954年至1964年之间,其中的一部分被命名为“第三代诗人”,另一部分被称为“后朦胧诗人”,两份名单常有交叉,我习惯将他们统称为“第三代诗人”。如果说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一些学者习惯以“今天派诗人”称之)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心目中的偶像,那么毫无疑问,西川、于坚、欧阳江河、海子、王家新、柏桦、李亚伟、韩东等“第三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明星,我们的成长和阅读和他们密切相关。我至今仍能回忆起当年读他们作品时的欢乐与激动,可以说,没有这些诗人的滋养和激励,我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走到今天。无论从技艺还是思想层面,“第三代”都是值得研究,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艰辛的求学道路,他们在无书可读的年代,从“老三篇”、小人书、大字报,从糊墙壁的《人民日报》,甚至从烟盒、招牌、启事、赤脚医生手册、标语、小字条进入文学,最终走进文学史和诗歌史,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欢乐、多少启示等着我们去分享、品味。为这一代人立传,一直是我内心的愿望,我要像爱伦堡写《人·岁月·生活》那样写一本书,向这些亦师亦友的前行者致敬,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痛苦与光荣。
当然,即便我把他们当老师,也不意味着我会因此丢掉自己的立场。作为评论者,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忠实于内心的判断,才是对被评论者的最高的尊重,为利益所趋而发出唯心言论的写作者不仅虚伪,而且可耻。在讨论一些诗人的创作时,我没有面面俱到。比如海子的长诗《太阳》、于坚的《0档案》、西川90年代中期以后的长诗,都没有详细论及。此举源于我对自己能力局限性的认识,这些诗要么过于高深了,超出了我的理论能力,要么和我的观念不甚符合,与其勉强自己去阐释,不如识趣地藏拙。此外,我较少论及长诗还与我对本书的定位有关,我一开始就不想写一本纯粹的诗歌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