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5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7524251/9787807524250 ·条形码:9787807524250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 |
|
|
|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5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7524251/9787807524250
·条形码:97878075242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的研究思路得以成形,就是立足于诗歌参与小说叙事从而演变为其叙事话语之一这一事实,以四大名著为案例,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之属性为切入点,探讨诗歌如何帮助小说叙事,从而回答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属性这一问题,并以此为根基进而深入下去,探讨中国古典小说本体论之属性以及叙事理论。
基于此思路,全书在绪论追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这一论题。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社会文化大语境前提出发,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研究小说容纳诗歌为叙事话语之一的必然性。第二章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法,一方面透析小说、史书、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关注小说对史笔与诗笔的权衡与交融,发掘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不仅表征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法,也凸显了小说叙事背后的情性内核。第三章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样态,这里面又交织着三个小问题:其一是情节结构的主导是情性本体,它以对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深刻反思为基础,外化于故事的选择性处理、详略的剪裁以及思想认识上的提升;其二是情节结构内在的节奏感,中国古典小说中忙笔与闲笔的交替使用,使得情节结构的节奏感与生命内在的律动呈现出一致性;其三是诗歌语式的加入使得情节结构又发生了两种趋向的变化,即情节结构内在勾连内化于诗歌物象之中以及这种具象化之后表现出隐含性,故而,不同的诗歌在叙事话语中的显现也暗含了情节结构的某种价值取向。第四章主要研究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从诗歌对人物外貌、行为、心理的刻画这三个方面来展开,从而发掘人物形象内在的情性本体以及与作者情性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并且在这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意义的可阐发性空间以期待读者视域的融合以及再创作,并且由于小说人物隐含了作者的认同性与内心意识的表征性,从而使得人物在整体上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感与寓意性,在行为论上又折射出小说创作的具象性思维。第五章主要研究小说中的诗歌景语写作,大体包括三个小问题,即交感与同构、具象性的言说方式以及写意与写神是诗歌景语叙事意义体现的二元维度,以此来管窥小说创作的情性本体、象性思维以及含蕴悠远的表意机制。全书旨在解决小说的叙事问题以及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获广西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资助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唐以前小说叙事话语的散文化
三、唐代至明清诗歌成为小说叙事话语
四、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五、本书的研究思路、选题价值
第一章 诗歌成为明清小说叙事话语组成部分的缘由
第一节 诗歌文体的文学主导地位
第二节 作家抒情的习惯选择方式
第三节 小说文体确立的传统积累
第二章 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技法
第一节 叙述当以孕“气”为先
第二节 故事选取以“情”、“理”为基
第三节 叙事以“史笔”为宗
第四节 叙事当讲究“活法”
第三章 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节 “理”统契情节结构
第二节 起承转合:情节设置的周密性
第三节 张弛有度:情节内在的节奏感
第四章 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与人物“情”、“性”的刻画
第一节 生命本体:人物理论的展开维度
第二节 视点转换:诗歌状写人物
第三节 全知全觉:诗歌评点人物
第五章 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情景透视
第一节同构与交感:诗歌景语皆情语的逻辑基石
第二节 具象性:诗歌景语的言说方式
第三节 写意与传神:诗歌景语叙事之二维度
结语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诗歌成为明清小说叙事话语组成部分的缘由
第一节 诗歌文体的文学主导地位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诗歌文体源远流长,贯穿始终。在先秦时代,诗歌艺术的代表是《诗经》、《楚辞》,这同样也代表了当时整个文学体系内部的艺术最高成就。洪湛侯在比较了《诗三百篇》与《周易》中的爻辞、《尚书》中的文告后认为:“《诗三百篇》的产生,才揭开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无独有偶,钟厚涛也认为:“由《诗》到《诗经》地位的经学化腾升,意味着作为先秦儒家演说文本的《诗经》已经由民间话语转换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依据。”《诗》向经学化地位的转换始于战国末期,此时出现的《礼记·经解》中云:“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致,《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称《诗》为《诗经》,然将《诗》列入《经解》之中,实已确称为“经”,不复疑义。直至西汉武帝排斥百家、独尊儒术,经孔子整理过的《诗》被列为“五经”之首,由乐歌、文学彻底转变为“经学”。这里可以明确两件事:《诗经》艺术成就的崇高与其自身地位的不断提升;这里暴露的问题是:《诗经》的经学化地位何以形成,它在文学系统乃至文学系统以外占据了何种地位?
后记 南宁这座绿城没有冬天,我房门口那株玉兰花树总是绿色,泛着太阳的白光,有些刺眼。偶尔有鸟掠过,便有些袅娜的影,在来不及的惊讶里,消失了。
博士毕业后来此一年了,那些过去的日子竟凝寒成冰,横亘在记忆的门前,令人畏怯。依稀的只有导师冯宪光先生的话深邃而厚重——中国人还是做一点中国的研究比较好,我便从硕士期间的“唯美主义研究”转向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更何况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巍然如山。那时候,恐惧、不安、焦虑在心中盘根错节,荏苒生长。冯先生的教导再次为我指点了迷津,即以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回归中国古典传统并借鉴、比较西方叙事学为研究思路,以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为问题的落脚点展开论述。这给了我一把钥匙,得以缓缓启动那扇沉重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之门。适值2003年秋末,硕导邹建军先生回到成都,得以当面请益。邹先生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我也很有兴趣。成都的深秋冷涩而潮湿,锦江的水和天空一样是灰色的,沉郁而凝重。那年冬天,成都竟然还下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