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43044517 ·条形码:97875430445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 去商家看看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 去商家看看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43044517
·条形码:97875430445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紫竹文谭

内容简介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是北京市教委2003年度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现象述评”(1978-2003)的结项成果,出版前又增补了2003~2008年间的有关资料。《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受到首都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专项经费资助。
编辑推荐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紫竹文谭。
目录
在阐释与抵抗阐释张力下的鲁迅遗产
百年来鲁迅在世界上传播的区域格局与重要学派
“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
——《新青年》杂志“通信”栏
苏青与《天地》杂志
论穆旦“新的抒情”与“中国性”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
——论牛汉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艺的关系
“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
时空变迁中延伸的思考
——重读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新诗的思维术
——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
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
——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
——老生代散文
怀疑与追问: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种思想气质
作为女性主义符号的另类场景:
西蒙·波伏瓦、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的中国阅读
重构自我与历史:1995后中国女性主义写作的诗学贡献
——论张洁《无字》、王安忆《长恨歌》、林白《妇女闲聊录》
张洁论
——蘸着胆汁写出的情感历路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放逐式的同性情欲之女性欲望表达
——以朱天文和邱妙津的同性恋代表作为阐释文本
“失《诗经》”:再读《倾城之恋》
渴望逍遥
——解读《九月寓言》
金克木散文:在中西文化中行走
张承志论
——小说的思想轨迹
重构男权主体政治的神话
——论《狼图腾》的表意系统及其男权意识形态功能
误读的快乐与改写的遮蔽
——论《启蒙时代》兼及王安忆的两点缺失
编后记
……
文摘 重读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的直接诱因,是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第九册下的教参中的相关“课文研讨”(下面简称“教参”)①,感到对这首诗的认识、理解及评价中的一些看法十分必要再深入地斟酌思考。舒婷此处的情感抒发脉络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它和同单元里的其他诗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诗中还有哪些元素需要挖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促使我们的思考要继续深入,拓宽延伸。
首先要深入讨论的是对这首诗的整体性如何认识的问题。“教参”在对诗的“整体把握”中明确认为诗的“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这种概括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文本内部的一些因素。然而,舒婷在这首诗中是否仅仅是以“我”的名义,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地向祖国立下誓言?以上的涵盖定位是否已比较周全地体现了蕴含在诗中的精神指向?我以为在这一点上“教参”的概括不够全面,或说是有遗漏的。
全诗一共是四小节,抒情主人公“我”贯穿于全诗。这里的“我”的所指是什么?从诗中能看出,指代的应该是生活在祖国土地上的儿女们。而这里的儿女不单是指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的,“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现代的祖国儿女。准确地说,还应该有历史中的祖国儿女。不同时代的儿女被舒婷巧妙地用了一个“我”融为一体,于是欣赏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既感受到了觉醒了的儿女,呼喊着让祖国“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她的“富饶”、她的“荣光”、她的“自由”的豪迈,也从前两小节祖国的儿女追悔的声音中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省、自责。
后记 进入21世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有了较大的变化。通过人才引进和团队整合,在有关方面的扶助和支持下,它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建立了博士点和硕士点,申报和完成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在核心期刊和SSCI期刊上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在教材建设上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这部论文集,选收了诸位教师的近作23篇,基本上体现出这个群体的学术风貌和研究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是本学科的两个重要支点。张桃洲《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陈亚丽《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和张志忠的《怀疑与追问: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种思想气质》,在回溯既往和追踪当下两个方面,都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以对现当代文学思潮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能力见长。一组诗歌研究的论文,张桃洲《论穆旦“新的抒情”与“中国性”》、孙晓娅《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论牛汉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艺的关系》、王家平《文革时期流放者诗歌简论》、李琳《时空变迁中延伸的思考——重读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孙晓娅《“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既有对诗歌断代史的研究,有重要诗人个案研究,也有结合教学实践的心得思考。当然,这也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支持密不可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