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9787104021117 ·条形码:97871040211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民族文化与文学 |
|
|
|
民族文化与文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页码:28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9787104021117
·条形码:97871040211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从大文化的视野来看,中华文化乃是包括汉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总体文化,我们研究中国的哲学、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各种学科都不能离开这文化大背景。所以,我对少数民族文化虽未专门研究,但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作者简介 张文勋,男,云南洱源人。1926年生,白族。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二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种职务。社会兼职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其中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文心雕龙探秘》等。主编有《白族文学史》、《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民族文化学》、《民族审美文化》等多种专著。《张文勋文集》六卷本已于2000年出版。1987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当代名人大典》等十几种人物传记、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辞典》等,都收有他的条目。
目录 自序
1 我国古代“文化”概念的形成和演变
2 华夏文化的多元结构
3 传承、变迁、新的整合--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功能
4 “全球化”、“现代化”与“多元化”--关于“边地文化”的思考
5 关于重点学科“民族文化学”的建设
6 关于民族文化学的建立--《民族文化学论集》后记
7 开展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的综合研究--《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丛书》弁言
8 滇文化基本特征论纲
9 《滇文化与民族审美·绪论》
10 神奇、绚丽、丰富的滇文化--《滇文化系列谈》开篇
11 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滇文化散论》序
12 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多侧面研究--《云南文化研究》序
13 茶马古道文化的开拓性研究--《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序
14 滇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序
15 汉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文苑纵横》序
民族文化变迁的特殊模式--《勐棒模式研究》序
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大陆少数民族教育》序
《东道主与游客》中译本序
开拓神话学研究的新视野--《三元--中国神话结构》序
神话世界的科学探索--《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序
佛教对云南民族文学的影响--《佛教与云南民族文学》序
宗教文化与审美意识--《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序
特殊的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竹与云南民族文化》序
开拓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领域--《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序
关于地方文学史的编写--《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序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科学性
大理文化研究之我见
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
白族文学研究刍议
白族民间叙事诗集萃--《白族民间叙事诗集》序
对石宝山文化内涵的开掘--《走进石宝山》序
一个白族农村的教育变迁
一个白族村寨的文化实录
一个地方民族文化工作者的脚印--《耕山耘水集》序
【附录】
西南边疆民族文化学术研究会开幕词
……
序言 我出生于云南洱源的一个地道的白族农村,自幼就耳濡目染,接受白族文化的熏陶。白族文化,是汉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汉文化影响很深,但本土文化的色彩也很鲜明。我从读私塾到上小学、中学,都生活在家乡,白族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无一不在我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我从小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接受的是汉文化的教育,有传统文化,有现当代文化。到了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研究,我和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学术道路上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同时也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大文化的视野来看,中华文化乃是包括汉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总体文化,我们研究中国的哲学、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各种学科都不能离开这文化大背景。所以,我对少数民族文化虽未专门研究,但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我有机会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对白族文学进行普查,作为调查队的队长,主持编写了《白族文学史》(初稿),到1983年,又主编出版了《白族文学史》(修订版)。
文摘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
从地域的不同去区分我国的文化区域,这当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数千年文明史中,我国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所以要把它们作出绝对的区分是很困难的。但是,就其大概而言,则仍可以看出地域文化之差异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文化区域的地方特色,多半表现在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等方面,也反映在人民的个性气质、心理素质等等方面,更突出的是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尤其是民歌民谣、地方戏曲等领域中。在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学人已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夏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南北两大系统,这和我国的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上的几次大分裂,也主要是南北的分裂,例如,三国鼎立时的魏、吴、蜀南北政权的分割;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以及后来形成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南宋王朝偏安江左与北方金元政权对峙的局面等等。自然地理的南北差异,政治上的南北分裂等等原因,都使得南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关于这个问题,《北史·文苑传》中早已有一段颇有见地的分析:
洛阳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雅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