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旅游 >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2010-04-14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3937378 ·条形码:97875039373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去商家看看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去商家看看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3937378
·条形码:97875039373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讲述了: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孙奎贞,研究员,高级记者。山东邹平人。中共党员。1935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前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生。曾担任中国驻德国使馆外交官。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长期从事德国及西欧经济问题研究,并出版专著《西德垄断财团》。改革开放初期被选派为《经济日报》常驻德国记者,先后两任共11年。其问经历了中德、中西欧关系友好发展,苏联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等重大事件,为《经济日报》撰写过重要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分析文章约400篇。同时,在国内其他报刊发表过多篇有关德。国与西欧问题的文章。 2008年,策划出版《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一书。
编辑推荐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从这里走出普通德国人的怕德国人是怎样买房和建厉的人才荟萃的哥廷根大学德国人变得浪漫。
目录
社会篇
寻访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的故居
马克思从这里走出
王安娜谈抗日战争往事
苏军攻克柏林前后
柏林——德国历史的见证
柏林——波恩首都之争
德国朝野诚实对待纳粹罪行
欣喜·忧愁·迷惘——东柏林马克兑换目击记
从德国总理捡掉地上的面包片说起
德国公车的配备和使用
德国机构改革的目标——“小政府”“大社会。
普通德国人的“三怕”
德国邻里关系法理俱全
有纠纷先找法院调解委员会比打官司方便、有效、省钱
强制性的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在德国学车驾驶证一纸难得开车规矩多多
在德国外国人如何取得工作许可
在欧洲找工作的两大法宝——怎样写求职信和履历表
同欧洲人交往中应注意的礼节
正式餐馆用餐要彬彬有礼
欧洲人的彼此称呼
德国式同居,聘请律师签合同
男子脏话辱骂老农被重罚
欧洲国家严禁酒后驾车
德国音像市场管理的特点
足球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精神
德国电费支付真方便
在德国发生交通事故该注意什么
德国城市步行街多
在欧洲要注意门户防盗
德国有个“婚姻村”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白色婚姻”
“兰茨胡特婚礼节”与当代德国婚礼一览
各国的礼俗与禁忌
非为解渴意在消遣——德国咖啡馆即景
德国“扔物日”你丢我捡
出门忘带钥匙之后……——记德国一家综合服务公司

经济篇
非关谋生大计买卖只求开心
——德国跳蚤市场侧记
德国各行各业皆有学徒制度
德国企业的活力从何而来
德国消费者利益有保证
做客二百年德国老店’
——爱恩辛酒馆侧记
做客德国一家模范夫妻店
德国面包与面包博物馆
德国交通和通信博物馆
世界顶尖汽车戴姆勒一奔驰的来历
“世界最大的橱窗”
——记德国的贸易博览经济
德国人是怎样买房和建房的
德国人为何租房多于买房
德国商品检验所
德国药店遍设回收桶
——药物分类丢弃政府统一焚化
德国物价为何长期稳定
原西柏林出租车管理中心参观记
德累森——莱菌旅馆参观散记、
米斯特鲁奇经理的一天
“经济神童”的志向
——访德国企业家文特豪尔斯特先生
名牌公司易主小鱼吃掉大鱼
——阿迪达斯被吞并简记
公司只有七个人
欧洲的“小费文化”
在欧洲购物大有学问
德国商店小偷多
欧洲有个跨国机场
法兰克福机场购物中心经营有术
居高不下的德国个人所得税
如何在德国开设公司和代表处
说说欧洲奶酪
话说德国香肠
吃在德国

文化篇
萨尔茨堡与音乐神童莫扎特
魏玛与歌德
歌德与吕蒂的恋情故事
——《少年维特之烦恼》威书的真实背景
贝多芬故居参观记
对德国大音乐家巴赫知多少?
格林兄弟与《德意志大词典》
波恩图书馆
德国布鲁克豪斯百科全书
人才荟萃的哥廷根大学
康德哲学为何不衰
香飘万里名扬海外
卜劳恩和他的《父与子》
世界影迷不忘卓别林
欧洲的街头艺人
梦幻之地——莱茵河
我译海涅诗作《罗累莱》
欧洲超级小国列支敦士登
……
后记
……
序言 我和作者长期共事,过从甚密。由于这一层关系,使我有幸成为本书的先期读者,在成书之前,就已经对全部内容有先读之快。我深深地为书中所传递的信息所吸引,禁不住要说几句心中的感受。
作者在原东德留学数年,任过我国驻德使馆外交官。自1984年起,并在柏林墙倒塌前后,先后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首席记者共十一年,见证了这一时期德国乃至欧洲的剧烈动荡。他以惯常的敬业精神,在完成报导、采访主要任务的同时,通过与多阶层人士的交流,敏锐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随时纪录备忘,广泛搜集有用资料,积累成册,现在整理编辑成书,以冶读者。
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
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文摘 插图:


社会篇
寻访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的故居
2009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诞辰123周年。20世纪20年代初,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过朱德同志留学德国哥廷根市时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记得那是1986年5月的一天,在当时生活在德国汉堡、中国著名外交家王炳南原配夫人王安娜女士的介绍下,笔者和夫人专程去拜访多年来为搜集朱德同志在哥廷根及德国其他各地学习、生活的有关资料的该市档案馆负责入库恩女士。
库恩女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档案馆中保存的所有有关朱德在哥廷根的资料和文献都拿了出来。她说:“你们是第一个来哥廷根了解朱德情况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他首先在柏林落脚。在这里他结识了先期抵达欧洲、并正在柏林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恩来。朱德向周恩来倾诉了自己的革命志向,强烈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将朱德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欣然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一名正式成员。尔后,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后因革命斗争需要,朱德又回到柏林,直至1926年回国。
后记 由于笔者长期从事西欧及西德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情况较熟,乃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遂被选派为(《经济日报》首任常驻联邦德国记者。
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及时捕捉最新经济信息,适时对西德与西欧经济形势作出分析、预测和评论,除每天大量阅读原文报刊有关报道和分析文章外,从一开始,笔者就积极主动采访和接触驻德国经济企业界、学术研究界、新闻界和政界主事人物。作为德国外交咨询机构“外交政策协会”少有的外籍会员,笔者是德国五大经济研究所的常客,并常参加经济界、研究机构和政府与联邦议会等有关机构召集的国内国际问题研讨会、报告会。这些会议使笔者拓展了视野,结交了朋友。因此,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经济新闻、信息及资料来源和渠道,对笔者的新闻报道工作很有助益,而且写起新闻报道、通信及经济形势预测和评论分析,逐渐得心应手。笔者同时还为《香港经济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世界知识》等报刊写过不少经济问题的文章,并曾为(《经济日报》撰写过我国首篇东西德统一后的有深度的长篇全面报道分析文章《东德经济如何转型》,并得我国有关人士和《经济日报》好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