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水利 >

都江堰史

2010-04-12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8446313/9787508446318 ·条形码:9787508446318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都江堰史 去商家看看
都江堰史 去商家看看

 都江堰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8446313/9787508446318
·条形码:97875084463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都江堰史》讲述了:都江堰这一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岷江相依相存,在永远不息的急流中历经2200多年依然生机勃勃。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都江堰无言地传递着水利与文明的渊源,展现着水利与自然和谐的无限魅力,都江堰与成都平原息息相关。《都江堰史》将都江堰的历史还原于它所依存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作者数十年的研究,梳理了都江堰极富区域特点的工程技术、水管理、水神崇拜的渊源、发展脉络和形态。它引导读者回望历史,发现传统水利建筑之美,探寻水利文明丰富的内涵,当然也将从中感悟古代工程技术的局限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点。全书图文并茂,一些珍贵图片是首次发表。
编辑推荐 《都江堰史》适用于从事水利的专业人员,以及对土木工程史、历史、地理等有兴趣的人群。
目录
导言
江河孕育的人类古文明
文明传播与消失中水利的影响
黄河与长江——华夏文明的摇篮
都江堰——水文明的经典
第一篇 成都平原与都江堰
1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1.1 成都平原地理环境、气象水文及灌溉特点
1.2 成都平原的河流
1.3 成都平原历代政区的沿革

2 蜀文明及其治水活动——公元前约3000年~前362年
2.1 蜀国的远古文明
2.2 鳖灵治水传说与开明王朝
2.3 蜀国与中原的交流

3 都江堰的创建及早期发展——公元前361年~前207年
3.1 蜀郡在统一战争中的地位
3.2 都江堰的创建
3.3 成都二江与秦代成都
3.4 秦蜀守李冰治蜀及先秦岷江水利

4 都江堰对天府之国的造就——公元前206年~961年
4.1 区域政治及经济中心形成
4.2 都江堰渠首的逐步完善
4.3 灌区在成都平原的扩展
4.4 岷江中游的通济堰
4.5 成都二江及其对成都城市发展的影响
4.6 縻枣堰及成都新城河水道形成
4.7 摩诃池与锦宫城的园林水系

5 灌区在两宋经济中的地位——960年~1279年
5.1 成都平原水利区的耕桑之利
5.2 成都——水运枢纽与商业重镇
5.3 宋代的都江堰渠首工程及灌区管理
5.4 成都淹城之灾及北宋城市水道的改造

6 都江堰的两次废弃和重建——1271年~1820年
6.1 宋末元初成都的毁灭与重建
6.2 明末清初成都平原的浩劫和恢复
6.3 明末清初都江堰的废弃和重建
6.4 元明清时期的都江堰渠首工程
6.5 明清成都内城水系

7 都江堰发展的承前启后期——1821年~1949年
7.1 清后期经济衰败对都江堰的影响
7.2 清末两次大修都江堰
7.3 灌区水政的变革
7.4 1933年叠溪地震前后的都江堰
7.5 都江堰第一个现代水利规划《都江堰治本计划》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都江堰的科学成就及传统技术
8 都江堰渠首枢纽
8.1 “四六分水”与鱼嘴分水排沙机理
8.2 “深淘滩、低作堰”与飞沙堰的节制功能
8.3 渠首永久性的进水口——宝瓶口

9 灌区干支渠分水枢纽工程
9.1 都江堰渠系规划的特点
9.2 灌区干支渠级堤堰分(引)水工程
9.3 民堰分水及控制工程
9.4 渠系配套工程

10 传统工程技术
10.1 竹笼工鱼嘴及建筑形式
10.2 都江砌石工程的应用与争论
10.3 湃缺的结构与施工
10.4 传统河工构件及技术
10.5 河方工程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都江堰的管理
11 水行政管理的历史演进
11.1 都江堰水行政管理的历史演进
11.2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水行政管理组织
11.3 灌区干支河堰各级管理机构
11.4 民堰管理组织
11.5 都江堰堰工讨论会

12 岁修经费,工料来源,劳动力组织
12.1 官堰管理工费的组织
12.2 清代至民国时期岁修经费和工料的征集
12.3 民堰岁修经费、工料及劳动力组织
13 岁修的工程管理
13.1 渠首(官堰)的岁修
13.2 灌区渠系工程的岁修
13.3 各级民堰的岁修工程

14 灌区用水管理
14.1 渠首段水量的调配
14.2 灌区各干河灌溉水量调节及工程措施
14.3 民堰的用水管理及水量控制非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区域水文化和水的宗教
15 水神李冰及其社会意义
16 水神祭祀及其利用
后记
……
文摘 插图:




第一篇 成都平原与都江堰
1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
岷江是黄河之外中华文明又一发祥地,它辉煌的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相媲美。岷江一直被简称为“江”,即使在明清时期,多数人还是将岷江视作长江的正源。这或许是古代人以文明的进化先认定江河的地理观。古老的蜀文明中水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岷江流域早期的行政区形成和演变中有重要影响。秦汉置蜀郡,政区范围北直抵岷江上游今松潘平武,中以岷江河流为轴线向四周辐射至成都平原的广大区域(见表1-1)。蜀郡置湔氐道,管辖上游的羌氐部落民族(后来分化为羌族和藏族)。隋唐时全国设十三道,下领州(府)、县。从此成都府的政区管辖范围,大抵北以今都江堰市为界,南以岷江中游起点新津为界,都江堰灌区各县涵盖
其中。
都江堰的兴建,改变了成都平原天然河流的自然形态,由此也直接影响到县乡以及村落城镇的形成。成都平原行政区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各级行政区边界变化不大。都江堰作为一个灌溉区,无论管理还是水源调度,都需要在相对独立稳定的区域内实现,这是成都平原政区稳定、少有重大改变的丰要原因。
后记 1983年我的硕士生论文进入选题阶段。当时,都江堰创建史是关注的热点。历史学家和工程师们或从古蜀国的传说,推论都江堰的起源;或以鳖灵治水的神话,衍生出李冰以外的都江堰创始人。传说、神话与史实交织在一起,都江堰的早期沿革被演绎得神秘甚至有些无稽。面对都江堰,以现代水利知识解读历史的都江堰,竟也诠释得那么完美,无懈可击。须知没有水泥和钢筋之前,每年汛期湍急的岷江都会将竹笼修筑的都江堰大部分冲毁,岁修赋予了都江堰延续的生命,而岁修是都江堰用水户们千百年来必须承受的劳役和税赋。20世纪60年代以后,渠首所有工程设施才以混凝土结构取代了竹笼工。尽管都江堰常规性的岁修依然进行,但不再与都江堰生存和供水攸关。都江堰变革的时空界限何在?它的科学价值何以阐述?我对选题困惑了。当年指导我论文的老师是姚汉源先生和周魁一先生。他们要求我且将都江堰创建的种种纷繁议论搁置一边,就以近代为研究都江堰的切入点。
19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正是都江堰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它的确是认知都江堰最佳的切人点。在做论文期间,我得以读到尘封多年的工程档案、水行政管理档案,它们中有很多是当时没有解禁的“敌伪”档案。我在档案之外,查阅了古代灌区成都平原14县所有的县志。在地方水利局技术员的帮助下,沿着岷江和都江堰渠道,有幸地见识了存留不多的无坝分水的支渠口。这些资料和考察,使我对都江堰无坝分水工程的原生形态有了深刻的理解,更从纷乱的官方的民间的灌区管理中理出了都江堰管理的诸多头绪。当时我还不能做到多视角、多层次地解读都江堰的科学内涵,但是,已经强烈地感受了古代水利工程建筑之美,它与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少有可比性。随着阅历的增加,更感悟到都江堰的精髓,现代人需要学习,需要传承的是它超越时空的科学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