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9066529/9787309066524 ·条形码:978730906652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经验 |
|
|
|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经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9066529/9787309066524
·条形码:97873090665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经验》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IASB)制定并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历程进行全面回顾与评介。金融工具会计作为财务会计领域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准则制定也经历一个从表外披露与列报到表内确认与计量、由简入难、逐步深入的过程。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远未实现完善与完美。其中,关键的公允价值计量仍是准则制定机构久攻不克的难关。
在历史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分为披露与计量两阶段展开的。项目分拆是IASC应对当时的现实困境而有悖初衷之举。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规范(IAS 32)从早期的综合性征求意见稿(ED 48)中抽取出来而先行发布。在理论上,当复杂的交易或事项未能经过严格“过滤”进入账簿与财务报表中确认时,表外先行披露重要内容是可行且必要的。但是,IAS 32(1995)却出现有违财务会计基本程序严密性的逻辑问题:金融工具在表内确认与计量之前,先对表上的列报方式与会计政策披露(主要为确认标准与计量基础)作出规范!
对IAS 32的修订始终与IAS 39的任何变动紧密相关。IASB似乎已然意识到,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应紧随确认与计量程序,而非与披露同时规范。这一思想加之金融市场监管力量的推动,最终促使一份纯粹且全面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IFRS 7)出台。IAS 32虽继续规范已确认金融工具的表内列报原则,但作为一份单独准则存在的命运堪忧。
金融工具(尤其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请入”表内是会计准则制定极富意义的“艰难”一跃。但是,IAS 39的制定与后续修订似乎始终在与时间赛跑:1998年底准则发布是应对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核心准则”项目的最后评估;2003年准则修订则旨在为欧盟上市公司2005年报编制简化准则应用并预留充分时间。因此,现行IAS 39(2004年修订版)虽“历经数变”,却仍是一份过渡性准则,距离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目标还十分遥远。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来自资本市场的经验研究已提供充分证据,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仍值得商榷。公允价值概念的清晰界定、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合理设计以及表内列报与表外披露关系的深入思考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与改进的关键。
中国的经济与金融环境日益与世界融为一体,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突变”,准则的发布并不意味着准则制定与改进工作的终结。中航油在发达资本市场上从事衍生品交易以及应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失败更为我们敲响警钟。
作者简介 陈秧秧,女,1978年5月生,浙江余姚人。1997—200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会计系,管理学(会计学)博士。硕、博期间,师从中国会计学界泰斗葛家澍教授。现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会计理论、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等。
编辑推荐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经验》是陈秧秧编写的,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历史回顾
第一节 准则制定的前期探索
一、IAS 25《投资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与讨论:IASC/CICA金融工具指导委员会的努力
第二节 IAS 32与IAS 39的出台
一、金融工具的披露与列报
二、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第三节 金融工具准则的持续修订与国际趋同
一、委员会重组与准则持续修订
二、准则制定联合攻关:IASB与FASB加强合作
第二章 披露与列报准则的演进
第一节 IAS 32(1995)概要与评述
一、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原则:几点质疑
二、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原则:几点质疑
三、列报与披露:重新认识
第二节 披露与列报准则的修订
一、1998年与2000年两次技术性修订
二、2003年重大原则性修订
第三节 IFRS 7《金融工具:披露》——纯粹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
一、背景
二、准则评述
第三章 确认与计量准则的演进
第一节 IAS 39(1998)评述——第一份综合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一、ED 48关于确认与计量的提议
二、IAS 39(1998)评述
第二节 对确认与计量准则的修订
一、2000年技术性应用问题的修订
二、2003年作为技术改进项目的修订
第三节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一、为何引入公允价值选择权?
二、公允价值选择权的修订:限制应用
第四章 金融工具准则与公允价值计量
第一节 准则制定的目标与现实
一、金融工具准则关于计量的目标: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金融工具准则关于计量的现实:部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第二节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准则制定机构的观点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自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第三节 公允价值定义剖析
一、公允价值:传统定义与缺陷
二、公允价值:定义修订与剖析
第四节 金融工具计量的全面公允价值模式
一、全面公允价值计量与部分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经验证据
二、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估值技术及其输入变量
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四、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
五、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对确认的必要补充
第五章 中国金融工具会计规范沿革与评述
第一节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沿革
一、《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1987):改革初期的金融会计规范
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与具体企业会计准则(1997—2001)
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进(2001)
第二节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
一、商品期货会计: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早期尝试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三、衍生金融工具表内确认与计量的再次试水
第三节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2006)
一、总体评述
二、对准则制定的几点质疑
附录一 中航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应用研究:基于2001—2005年年报的分析
附录二 IASB讨论稿摘译《降低金融工具报告中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历史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被不断创新并得到广泛应用,其所蕴含的高风险与高报酬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评估日显重要。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资本市场监管组织以及财务报表编制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对于广泛持有并使用金融工具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依据传统的财务会计规范体系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曾一度受到审慎监管组织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质疑。
迫于这一形势,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①顾问组成员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了一次关于新金融工具的专题研讨会,就新金融工具的运用及相关会计处理和披露问题展开讨论。这次研讨会就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问题达成两点共识:(1)现有准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资本市场的需求,急需另行制定一份新的国际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2)新会计准则应具有足够弹性,以包容金融市场上的创造性,并应秉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研讨会后不久,委员会决议启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即IASC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CICA)联合展开的金融工具项目①。双方组建金融工具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SCFI)来研究准则开发的相关问题。但事实上,在此之前,涉及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散见于若干已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之中,而以IAS 25(投资会计》最为典型。
第一节 准则制定的前期探索
一、IAS 2S(投资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有益尝试
《投资会计》准则于1986年3月发布,对1987年1月1日或之后编制的财务报表生效。该准则主要规范代表财务权利的债务性与权益性证券投资、特定有形的物业投资(如土地和建筑物)以及其他作为投资持有的可出售商品(如黄金、钻石)和无形资产投资。其中,债务性与权益性证券投资即属于当前人们广泛讨论的金融工具中的基本金融工具(primary financial instruments),与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nLments)相对应。
《投资会计》准则对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的规范涵盖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等程序。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该准则已经提出以公允价值计量上述投资项目。以投资成本的确定为例,准则要求:(1)当投资全部或部分地通过发行股票或其他证券取得时,应以所发行证
……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兼论公允价值属性的应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金融工具会计已非一个新颖的论文选题,早我十年毕业的同门师兄陈箭深博士已开国内研究金融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冲击的先河。然而,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始终是财务会计领域的一大难题,并伴随历次金融创新高潮的来临而一度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也正应了这尚未“破解”之谜,成为吸引我投之以持续热忱与关注的魅力所在。
创作之路无不充满艰辛,故此收获时节方倍感充盈与欢愉。犹如本书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历程所作的回顾,自己在美丽温馨的厦大校园十年间的“演进”也在不自觉间浮现于脑海:许多故事值得一生回味,许多人值得一生感怀!
首先,深深地感谢我的硕士与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界泰斗、尊敬的葛家澍教授。感谢导师多年来一直以信任、理解、宽容与期待的博大胸怀鼓励并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彼时论文写作,导师给予巨大帮助与启迪,从题目的最终确定到论文结构的设计,从基础的语文措辞到文尾的参考文献,都倾注了导师睿智、深邃、统筹与细腻的思想与情感;论文的前前后后,不论局部还是整体,导师仔细阅读与修改不下五遍!每一遍,都用红色“小五号”密密麻麻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每一次,当我怀揣着论文走出导师家门,都倍觉沉甸甸!就在论文即将定稿、付梓印刷的数日里,导师还在思考着如何改进,还会赶在清晨或者晚间给予紧急提示!因此,这虽是我的毕业论文,却始终凝聚着导师的智慧与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