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5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302205558/9787302205555 ·条形码:9787302205555 ·版本:第2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2版)(插图本) |
|
|
|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2版)(插图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5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302205558/9787302205555
·条形码:9787302205555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2版)(插图本)》旨在激活新闻史的生命力,力求形成一幅新的、活泼泼的、洋溢着生气、焕发着魅力的“新闻社会史”图景。既使学人受益,也使业者受益;既有助于新闻传播研究,也有益于新闻传播实践。
作者简介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著述《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媒介话语:新闻与传播论稿》、《全球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社会史》等。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社会史(第2版)(插图本)》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开场白
第一讲 远古回声青灯残卷话新闻
漫谈历史与新闻
先秦/汉魏/隋唐
邸报话题
古代报纸的两条脉络
第二讲 西风东渐新闻传播发新枝(1815—1895)
外报:近代报刊的先导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点石斋画报》
“自强”与国人自办报刊
王韬及其《循环日报》(1874)
第三讲 天崩地坼清末民初涌高潮(1895—1919)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睁眼看世界的“三部曲”/《时务报》与“时务文体”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维新派新闻思想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小册子与“苏报案”/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民报》VS《新民丛报》/于右任及其“竖三民”革命报刊与武昌首义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历史扫描/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教育和研究/职业记者
第四讲 风雨苍黄(上) 独立自由求解放(1919—1949)
革命报业
大革命年代/“一社一报”/延河水宝塔山延安整风与《解放日报》改版/人民广播事业/记者节“新华社最好的记者”/范长江与邹韬奋/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影像中的中国革命/革命X战争×新闻
第五讲 风雨苍黄(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1919—1949)
“党国”报业
“党国”事业与“党国”报业/“一报一社一台”新闻统制/抗战英烈、报界豪杰/雾锁山城“大后方”的新闻教育/覆亡前夕/从《长河》看媒体
第六讲 风雨苍黄(下) 说项依刘我大难(1919—1949)
民间报业
都市生活与商人报刊/新闻商人成舍我国闻通讯社与早期《大公报》/新记《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是是非非《大公报》/《观察》与“中间路线”《新民报》与《文汇报》/自由主义与文人报刊
第七讲 红日初升(上)民族国家谱新章(1949—2009)
新中国剪影
抗美援朝/“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百年历史百年情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国家建国之路/现代媒介及其生成新中国的光荣与梦想/高家村故事
第八讲红日初升(中)新闻社会奏交响(1949-2009)
第九讲红日初升(下)改革开放话今朝(1978-2009)
《小平您好》和《我要上学》/80年代:思想启蒙、狂飚突进
80年代的新闻界/《河殇》及其反思
90年代:市场主导、多元分化/新自由主义VS新左派
新媒体与媒体融合/都市报与虚假新闻/媒介批评
新闻思潮与新闻研究
结束语
后记
跋
……
文摘 插图:
第一讲 远古回声青灯残卷话新闻
漫谈历史与新闻
历史与新闻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不是爱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吗?历史也好,新闻也罢,归根结底都在同事实打交道,它们的本体都是事实或真事,而不是虚构的“假语村言”,不同于小说、童话、戏剧等虚构作品。换言之,历史和新闻都必须是事实,是实际发生的事情,这是从本体方面来说的情形。另外,从主体方面讲,历史和新闻都涉及叙事,也就是说历史和新闻都得通过主体的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为人所知。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新闻记者都不得不叙说,不得不讲一套有头有尾、起承转合的故事。英国史学家屈维廉说过:“就历史的不变的本质来说,它乃是‘一个故事’……历史的艺术始终是叙述的艺术,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新闻记者。当然,新闻的叙事不同于历史的叙事,比如史家往往通过各种历史文献或档案资料等讲述故事,而记者常常得到事情发生的现场,通过实地的采访才能讲述故事。
后记 2001年,笔者调入清华大学后,师友见面总爱随口问一个问题:“你在清华上什么课?”对此,自己常常觉得口将言而嗫嚅,仿佛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因为,按照以往的教学科研情况,顺理成章的课程自然应属传播研究领域。然而,由于清华正在筹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师资、课程、教材等都在陆续完善之中,比如新闻传播史的师资就付之阙如,而自己以前又讲过外国新闻史,于是就将中国、外国,本科生、研究生的新闻传播史课程全部承接下来,而传播研究方面的课程反倒日渐稀少。对于这种情况,不仅本人始料未及,估计同道也难以理解。于是,面对“上什么课”之类的问题,只好每每王顾左右。
特别是中国新闻传播史对自己来说尤属全新领域,虽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门下受业,完成一篇习作性《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学位论文,但对近代以来的情况还是比较生疏。所以,起初开课不免有点硬着头皮的感觉。当时心想,反正是临时任务,不久即可卸任。没想到,这一上居然就上到现在,而且各种层次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算下来已讲了近十轮。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不仅上出“瘾”来,而且学术兴趣与科研方向都发生转向——从理论到历史,从外国到中国。
日前,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黄旦教授聚谈,发现我们在这一点上居然也颇有同感。我们相识有年,而且背景类似,经历相同,如以前都以理论见长,后来又一起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新闻史学科的权威等。他去复旦后,一开始也是讲授中国新闻传播史而非以前专攻的新闻理论,不料也是越上越有感觉。我们的共同感受是,中国新闻传播史领域其实大有文章可做,而且从新的理论、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看,还有大片有待开垦的学术处女地,疆域辽阔,土壤肥沃。本书就是在这片生机勃勃、生趣盎然的疆域勉力耕耘的成果或“开疆拓土”的战果,也可以说是自己20余年教学科研和人生历程的一次小结。专业方面的想法已在书里谈过,这里再对有关事项说明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