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40263107 ·条形码:97870402631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高等教育学 |
|
|
|
高等教育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40263107
·条形码:97870402631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学》立足新时期、新任务、新特点,探索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全书有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简史,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教学活动、德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高等教育国际发展与合作,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等教育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和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上,在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办高等教育,办成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成什么样的高级专门人才,都是《高等教育学》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高等教育学》可作为高等教育学方向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可供高等学校管理工作者、教师和科研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高教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高等学校德育等。
谢安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高教管理、比较高教、教师教育、研究生教育。主持和参加完成了近30项国家、部、市等重点课题和咨询课题的研究,获10余项优秀科研、论文奖。著和主编书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编辑推荐 《高等教育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及高等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团体,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的领导。现任会长为周远清同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27日,目前已形成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网络。其中,包括28个省级高等教育学会、15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63个分支机构以及一批重点大学的高等教育学会。学会的会刊《中国高教研究》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学会通过“研究、咨询、中介、服务”四大职能的发挥,实现“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宗旨。学会办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近年来组织的“高等教育史”、“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已获重要成果。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科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高等教育
二、中世纪的高等教育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
四、当代高等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科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
一、高等教育概念的丰富性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大学的关系
一、传统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二、“现代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三、多元化巨型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四、“前瞻性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二、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内涵
一、高等教育价值与高等教育目的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方向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二、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
三、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三、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
一、国外学位制度概况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和授予条件
三、我国学位授权体系和标准
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一、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和现状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
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就业制度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沿革
二、市场经济下对高校就业制度的要求
三、深化改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第五章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五、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和特质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概念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特质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与聘任
一、资格
二、聘任
第四节 教师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发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一节 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一、生理发展特征
二、心理发展特征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价值观取向多样化
三、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和分散性
四、参与意识强烈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特征
一、参与社会活动的特点
二、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特点
三、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上)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下)
第十章 高等学校德育
第十一章 研究生教育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
第十三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第十四章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五章 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
序言 为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全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1998年教育部原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现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目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用的攻读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材或成熟讲义进行遴选,将适用面较广、教学效果较显著、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教材,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使用。从1999年开始至2005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分7批遴选“研究生教学用书”,共遴选出630部“研究生教学用书”,其中教育学一级学科有8部,属于高等教育学领域的只有l部,即属教育史的《外国高等教育史》,而属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的一部也没有。鉴于此项目已完成预定的推荐600部“研究生教学用书”的目标,故在2006年就结束了这项工作。
上述情况说明,在连续7年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全国范围的遴选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尚未推荐一部“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编撰一批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并向全国推荐,就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对于改进和加强高等教育学这个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手段,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摘 插图: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
1.学术角色
(1)教育者的角色
大学所以为大学,是因为有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课程和活动,教师就是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把学生培养成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全面的,教师不但要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专门人才,即“成才”,而且要言传身教,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即“成入”。在大学中,教师是最密切且最持续地与学生接触的人,教师还是在教室、图书馆、研讨会和其他学习场所与学生接触最关键的人。所以教师应同时担负学生的“成才”和“成人’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不但是一个教学者,而且是教育者。
(2)研究者的角色
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也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学术性所内在要求的,作为学术职业,若不从事学术研究,是说不过去的,也是不称职的。近代以来,研究已成为大学的中心工作之一,只有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才能成为大学教授。在高等教育成为社会轴心的知识社会,国家和社会迫切要求教师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也必须是研究者,因为知识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能力也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投入研究、学习新的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就不可能始终把握和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平,也就无法在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