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页码:492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 ·ISBN:7304019077 ·条形码:978730401907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
|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页码:492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
·ISBN:7304019077
·条形码:97873040190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主要讲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极为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古代诗歌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就其发祥之早、数量之大、艺术成就之高,中国古代诗歌均堪称是世界之最。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是由冯克正和赵敏俐共同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第一编 先秦诗歌
概述
周南·关雎①
召南·野有死鏖
卫风·氓
王风·黍离
郑风·溱洧
秦风·蒹葭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小雅·庭燎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童·涉江
第二编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概述
刘邦 大风歌
辛延年 羽林郎
战城南
上邪
陌上桑
东门行
孔雀东南飞
行行重行行
十五从军征
曹操 观沧海
龟虽寿
曹丕 燕歌行(一)
刘桢 赠从弟
曹植 白马篇
嵇康 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
阮籍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左思 咏史(郁郁涧底松)
陶渊明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荆轲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谢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 拟咏怀(萧条亭障远)
西洲曲
木兰诗
敕勒歌
第三编 隋唐五代诗歌
概述
薛道衡 人日思归
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 在狱咏蝉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贺知章 咏柳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之涣 凉州词
王翰 凉州词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山 居秋暝
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蜀道难
将进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天门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崔颢 黄鹤楼
高适 别董大
燕歌行
杜甫 兵车行
春望
旅夜书怀
蜀相
登高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张继 枫桥夜泊
韩翃 寒食即事
韦应物 滁州西涧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乌衣巷
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 长恨歌
钱塘湖春行
买花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元稹 遣悲怀
李贺 南园
雁门太守行
杜牧 赤壁
泊秦淮
九日齐山登高
……
第四编 宋辽金诗歌
第五编 元明清诗歌
……
序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极为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古代诗歌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就其发祥之早、数量之大、艺术成就之高,中国古代诗歌均堪称是世界之最。在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杰出的诗人,就像璀璨的群星,闪耀在每一个时代。他们推动着中国诗歌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创造了一座又一座高峰。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编定,并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这比在公元前2世纪才被修编定型、在西方被誉为最古老的荷马史诗还要早400多年。《诗经》之后,又出现了“楚辞”、汉乐府两个高峰,并随着古体诗、近体诗的形成,到唐代发展到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罕见的诗的黄金时代,仅被收录在清人编辑的《全唐诗》中的作品,就有近50 000首,著录的诗人则有2000人之多。唐诗之后,又出现了宋词、元曲,使中国诗歌呈现出诗、词、曲交相辉映的繁荣局面。其文采风流:至今仍滋润着我们这个伟大的诗的民族。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诗歌创作,无论就其作品之丰盛,还是著名诗人之多,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无法与之比拟的。
文摘 李益是中唐最有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既有继承盛唐边塞诗传统、抒发报国从军的豪情壮志、歌唱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一面,也有体现时代特点、抒发感伤凄凉情怀、反映广大战士久戍思家盼归的怨望之情的一面。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景象荒凉萧瑟,苦寒寂寞,单调凄凉。这就营造出笼罩全诗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从而规定了全诗的风格特征。后两句,由静态的景物描写,转到对音乐的描述,并由此直接抒发了心中情。在凄凉感伤的情调中,将戍边战士人人盼归之情表达得十分深沉凝重。
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之处是:第一,善于把景色、情感交融在一起,将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情景交融,情从景出,景中含情。第二,语言简洁自然,音节和谐流畅,增强了艺术表现力。第三,比喻生动、贴切,形象逼真,能很好地引起人们的联想。由此,这首诗被人们称为“绝唱”,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