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8064387/9787308064385 ·条形码:978730806438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新诗的碑纪: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 |
|
|
|
新诗的碑纪: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8064387/9787308064385
·条形码:97873080643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两个中心是北京和上海。而在这两个文学中心,浙江作家的存在举足轻重。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经过新思潮洗礼的浙江学人和作家汇聚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与核心阵地的“一刊一校”——《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浙江学人和浙江作家处于十分显要的位置。先后参与《新青年》编辑丁作的浙江作家有钱玄同、沈尹默、鲁迅、周作人等,几占当时最知名的《新青年》同人的一半,而且,正因浙江作家在《新青年》发表作品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他们遂成为“《新青年》作家群”中最有成就的作家。
作者简介 罗昌智,湖北天门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秘书学会副秘书长。多年来,主要从事20世纪EON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文艺报》、《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媒介转载(摘录)。出版有《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荆楚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新文学作家与传统文化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浙江文化教程》(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等著作、教材7部。
目录 引论 浙江诗人群: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坐标上
第一章 开启新诗之门:五四浙江诗人群对中国新诗的首创之功
第一节 五四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草创
第二节 鲁迅:为寂寞的诗坛“打边鼓
第三节 周作人:五四白话新诗的拓路者
第四节 刘大白:在新诗与旧诗之间
第二章 “专心致志做情诗”:湖畔诗人对传统爱情诗的突破与超越
第一节 “专心致志做情诗”:造中国爱情新诗的塔底
第二节 突破与超越:湖畔诗人爱情诗的现代品格
第三章 新诗的创格:新月派浙江诗人的现代诗美追求
第一节 徐志摩:创造现代诗美的“新月'盟主
第二节 陈梦家:延伸中国新诗的诗美之路
第三节 孙大雨:“奠定了一种新的诗体
第四章 锻造“纯诗”:现代派浙江诗人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第一节 “现代”的狂飙:浙江诗人领衔“纯诗”运动
第二节 戴望舒: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最高整合者
第三节 施蛰存:现代诗派的理论旗帜与拓荒诗人
第五章 新诗现代化:九叶派浙江诗人诗歌品格的先锋性
第一节 自觉的浙江诗人:走向“新诗现代化
第二节 穆旦:“路的创造者,无路的旅人
第三节 唐浞:“一个唯美的现代诗人
第四节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先驱
第六章 真善美的统一:艾青等浙江诗人与现实主义新诗的造极
第一节 浙江诗人群:在现实主义新诗的旅程中
第二节 殷夫:“别一世界”的红色鼓动诗人
第三节 艾青:“迷人”的现实主义“诗坛泰斗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浙江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素以“文化之邦”为国人称道。但就文学而论,20世纪新文学的“浙江潮”无疑是它最辉煌的一页。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浙江名家无数,群星闪耀,推导潮流,引领文坛,蔚然而成的“浙江现象”以及“浙江现象”的文学史意义引人瞩目。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两个中心是北京和上海。而在这两个文学中心,浙江作家的存在举足轻重。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经过新思潮洗礼的浙江学人和作家汇聚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与核心阵地的“一刊一校”——《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浙江学人和浙江作家处于十分显要的位置。先后参与《新青年》编辑丁作的浙江作家有钱玄同、沈尹默、鲁迅、周作人等,几占当时最知名的《新青年》同人的一半,而且,正因浙江作家在《新青年》发表作品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他们遂成为“《新青年》作家群”中最有成就的作家。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是浙江人,作为北大这个新文化中心的一面旗帜,无形之中加重了浙江人在领导新文化潮流中的分量。同时,北京大学也是浙江学人和作家集结之所,特别是“革新力量”甚多。除周氏兄弟、钱玄同以外,还有颇具声望的沈尹默三兄弟和马裕藻三兄弟。他们以一种挺立潮头的姿态,以先导性思想对整个新文化运动施加着深层的影响。
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左翼文艺运动的浩大声势推动着新文学蓬勃发展,中国新文学的中心也由北京南移上海。
文摘 九叶诗派诗学理论的核心是新诗现代化,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九叶诗派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注重在诗歌中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承接着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而以穆旦、唐浞、袁可嘉为代表的浙江诗人,当是这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中最彻底的诗性自觉者。他们敏锐地提出了“新诗现代化”、“诗的戏剧化”等理论主张,带来了新诗观念的更新,开辟了一条以诗的方向把握客观现实,传达情感信息的途径,大大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方法。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他们以其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先锋品格推导着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
在诗美追求与诗学建设上,袁可嘉明确地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目标。他追求“把思想感觉揉合为一个诚挚的控诉”,①提倡把“思想知觉化”,通过感觉表现生活的经验。袁可嘉指出:诗不再是表达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现代诗重新发现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这一变化正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诗底发展”的一个标志。在处理诗与现实之关系的问题上,袁可嘉持守的则是一种“绝对肯定诗与政治的平行密切联系”,“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的“二元论”和“平行论”的立场。因而,具体到诗学思想,他宗奉并实践一种“新诗戏剧化”的诗学观。这里面的涵义,一是现代人生态度的确立,二是对时间性“过程”的强调。“新诗戏剧化”作为袁可嘉、唐浞为代表的九叶诗派一个总的艺术表现策略,它不仅包涵了西方现代派主要的艺术优长,也吸纳了中国新诗有益的艺术经验,从而形成一种高超的现代诗艺技能。
后记 客居杭州,已三年有余。《新诗的碑纪:浙江诗人群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算是我对这座美丽“诗城”的一片心语。
“诗城”,是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还生活在另一座城墙屏障的古城时对杭州的一份文化牵挂;“诗城”,也是现今我客居杭州的时候,它的精致、秀美、浪漫、风雅留存在我心中的一份心灵感悟。“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杭州应该是中国最诗意的城市。自居易、苏东坡们留给杭州诗情的时候,恐未料及的是,他们与杭州的所有细节今天都赋看了诗意。长堤漫步是白居易的诗;望湖楼宴客是苏东坡的诗;当然,孤山闲隐、梅妻鹤子又何尝不是林和靖的诗呢!水波抚岸,帆影流年,这是运河的诗;芦花翩飞,白鹭玉立,“一曲溪流一曲烟”,这是西溪的诗;柳浪闻莺,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映月,这是西湖的诗。最有意味的是,当你不带半点功利的嫌疑和西湖在一起的时候,西湖会这样让你陶醉:灵隐寺、凤凰寺各司法事,却总相安无事,超逸绝顶的道家也能在葛岭峰腰起炉炼丹;刺字明心、精忠报国的岳飞偏偏安息在西湖之畔;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可与青、白二蛇毗邻而居。西湖博大的文化胸襟不是十里之广的西湖所能度量的,这是如椽诗笔绘就的西湖之诗1
2007年央视春晚的《小城雨巷》,将杭州的诗意渲染到了极致:丝竹悠扬,烟雨朦胧,纸伞倩兮,小巷悠悠,那是戴望舒《雨巷》的写意。其实这“雨巷”,就是杭州的大塔儿巷。1927年的大塔儿巷,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清一色的泥壁木窗,清一色的青石板小路,千种风情,万般意态,如诗如画。而今杭州的“大塔儿巷”不多了,但那份记忆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