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07591269 ·条形码:978780759126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资治通鉴(插图本) |
|
|
|
资治通鉴(插图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807591269
·条形码:978780759126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智品图书
内容简介 儒、释、道、法,诗、词、曲、赋,我们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国学经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论语》、唐诗、宋词……每个中国人对这些名词都耳熟能详,可是,你读过这些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蕴含了先人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重视中华传统经典,人们似乎突然认识到这个亦旧亦新的国家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道德的规范。什么是经典呢?首先,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次之,是值得我们反复地捧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扪心自问,不读一读这些传统的国学经典,不是人生的莫大遗憾吗?
时间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传统的国学经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于是,我们在策划这套“国学宝典丛书”时,本着为广大读者着想的原则,对于那些人们现在存在阅读困难的经典,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内容,方便读者阅读。丛书还选用了大量传统版画作为插图,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
让我们带着对先贤的崇敬和感激,重读这些国学的经典吧!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不少学者也赞同该观点),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媒体推荐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
编辑推荐 以史资政的千年范本。
选字注音,将生僻字,古今异读字,多音字一一标注,原文译文对照,使读者诵读经典顺畅无碍。
图文配合,上百幅与内容相符的古代精美插图,以图释文,让读者以直观方式了解历史故事。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资治通鉴·汉纪七》
引晁错“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资治通鉴·齐纪二》引范缜
目录 周纪一
周纪二
周纪五
秦纪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
汉纪三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十五
汉纪五十五
魏纪七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二十六
宋纪五
齐纪二
齐纪六
梁纪八
梁纪九
陈纪十
隋纪
唐纪七
唐纪十七
唐纪二十三
唐纪三十三
后周纪二
……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史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已经灭绝,我们只能从零星的遗迹去遥想当年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华夏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却仍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地保持着她的生命力。
历代华夏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他们用智慧的双眸洞悉宇宙的纷繁转化,记录着文明的演进,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便是其中辉煌的一部。他留下的巨著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学士。
《资治通鉴》的本意,即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原是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历时十九年撰成简述历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以为当世君主之借鉴。然而,这独具匠心的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治内攘外的权谋。该书问世后一直被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巨篇,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子都熟读此书。元世祖忽必烈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译写的《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推崇《资治通鉴》,每日早晨进行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清圣祖康熙迷恋《资治通鉴》,经常翻阅,说《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反复阅读圈点竟达十七遍之多,这也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
文摘 插图:
封立的诸侯王过于强大,就必定产生君臣上下相互猜疑的形势,封王屡次遭祸殃,陛下经常为此担忧,这根本就不是安定君主保全臣子的好办法。现在有的诸侯王,本是陛下的亲弟弟,却图谋称东帝,有的本是陛下的亲侄子,却要发兵向西攻打京师;最近又有人检举吴王要图谋不轨了。现在陛下正当壮年,朝政还没什么过失,恩德有加,他们尚且做出这般事情;更何况那些最大的诸侯王国,权力几乎是上述几王的十倍呢!但是,现在天下却基本安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许多大国的封王年龄还小,汉朝廷所任命的太傅、相正控制着王国的权力。再过几年,封立的诸侯王基本都成人,血气方刚;朝廷所任命的太傅、相只能称病辞职而被罢免,诸侯王在封地内,县丞、县尉以上的官员都是他所安置的私人党羽。到了这种地步,他们于淮南王、济北王谋反的事情还会有什么不同吗!到那时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像尧和舜那样的圣人,也无法做到。
黄帝说:“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一定要晒东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宰杀牲畜。”现在如果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想保全臣子、安定君主很容易做到;如果不平采取措施,等到骨肉之亲已犯罪,再去诛杀他们,那与秦朝末年君臣兄弟相互残杀有什么不同吗!那些自恃强大而谋反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廷已幸运地战胜了他们,却又改变不了异姓王所以能够造反的客观条件;同姓诸侯王也会仿效他们而图谋叛乱,这已经有征兆了,其形势又同以前一样。祸患的变化,不知转向何处,英明的皇帝在位都不能安宁,保证社会安定,后世又会怎么样呢!
我私下追寻前事的踪迹,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先造反。长沙王国只有二万五千户百姓,功劳小,但他的封国却保存得最完整,与朝廷的关系疏远,但却最忠心。这不仅因为吴芮的为人与其他诸侯王不同,也是国小势弱这种客观形势造成的。假设当初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各自占据数十城的封地而称王,到今天很可能已经残灭了;假若让韩信、彭越一类人物,受封为彻侯而安居,保全至今,也是可能的。那么,治理天下的根本大计就可知道了:要使受封的诸侯王都忠于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像长沙王那样国小势弱;要使臣子不被诛杀剁成肉酱,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像樊哙、郦商等人那样;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最好的方法是分封许多诸侯王国而削减每个王国的势力。王国势弱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