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言情 >

呼啸山庄

2010-03-22 
市场价:¥14.00卓越价:¥11.20为您节省:2.8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2人 评论打分5 颗星:(3)4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呼啸山庄 去商家看看
呼啸山庄 去商家看看

 呼啸山庄

  • 市场价:¥14.00
  • 卓越价:¥11.20为您节省:2.80元 (80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2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3)
  • 4 颗星:
  • (10)
  • 3 颗星:
  • (5)
  • 2 颗星:
  • (2)
  • 1 颗星:
  • (2)看全部22篇评论  (22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36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32739627
    ·条形码:97875327396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简介 《呼啸山庄》故事主要内容是,弃儿希克厉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欧肖收养,欧肖的女儿卡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亨德莱却仇恨他,老欧肖死后,把他降为奴仆,百般凌辱。卡瑟琳为了得到“画眉田庄”主人林敦的财产资助希克厉而嫁给了林敦。希克厉得知后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克厉致富归来,使亨德莱倾家荡产,并诱骗林敦之妹与他成婚,恣意虐待。卡瑟琳终因不能同希克厉结合而凄然病逝。
    作者简介 勃朗特,E.(1818~1848)英国女作家。她的祖先是凯尔特人和摩尔人的后代,所以从情感上更亲近苏格兰人。安妮·勃朗特之姐,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她们的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编辑推荐 《呼啸山庄》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黑色英雄”小说作品之一,有“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之誉,它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小说描写了弃儿希斯克列夫和嘉瑟琳爱的深恨的透的情仇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序言 1847年,勃朗特姐妹:夏洛蒂(1816—1855)和艾米莉(1818—1848)化名出版了两部不同寻常的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出于两个没有见过多大世面的青年妇女的手笔(她们采用两个男性化的名字:Currer Bell,Ellis Bell做笔名)。亲姐妹的两部杰作问世之后,命运大不相同。《简·爱》立即受到热情的欢呼,使作者一夜之间成了名。可是《呼啸山庄》一开始就遭到评论界猛烈谴责,其中有一些说得非常刻薄:“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1848)有人又这样嘲弄: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WitheringHeights)才对。”(1848)①
    将近半个世纪,《呼啸山庄》一直不为世人所理解,除了个别有见地的评家外,都认为这部小说的作者比她的姐姐差远了。就连她的姐姐对于艾米莉的非凡天才也不能说已有充分的理解。1850年,她妹妹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她为《呼啸山庄》第二版写序,为妹妹辩护,可是语气之中带着歉意:这是一部粗糙的不太成熟的作品,要是天假以年,作者是能写出更好更成熟的作品来的:
    假使她活着,她的思想自会像一株壮实的树木一样成长起来,长得更高更挺拔,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成熟了的更香甜、更红润的果实。①
    在当时的文艺领域中,艾米莉远远地走在人们的前面。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才有人认为:“在十九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 (1891)在二十世纪初,有人开始提出:艾米莉的天才比夏洛蒂更高(1903),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1904)。②
    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在三十年代以后),艾米莉的声誉蒸蒸日上,评论文章大量涌现,而夏洛蒂的光彩却相对地显得有些暗淡了。研究勃朗特姐妹的学者克伦泼在他的专著中这样提出:“目前占主导的(虽然不是一致的)意见,认为艾米莉·勃朗特比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更伟大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比《简·爱》是一部更伟大的小说。”(1982)③
    我个人认为,《呼啸山庄》的确是一部天才之作,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的戏剧前后辉映。不过目前的问题不在于争论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上该占怎样一个地位,而是究竟该怎样去认识她的这一作品;这是说,问题不在于给予多高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怎样去深入理解。
    就像逗留在“蒙娜·丽莎”嘴角边的神秘的微笑,《呼啸山庄》也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紧紧包藏在书中的是怎么一个信息呢?这似乎也是一个猜不透的(至少是不那么容易猜透的)谜啊,因此赢得了不少的西方学者去琢磨它、解释它;无论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技巧,小说和女作家的诗歌的血缘关系,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梦幻的运用、象征主义,等等,一一都成为西方学者钻研的对象。真是众说纷纭,层出不穷,形成了“艾米莉热”。这里想提出我个人对这部杰作的理解。
    艺术结构和主题思想
    研究《呼啸山庄》,好比啃一个硬果,首先碰到的是它表层的硬壳:那复杂的艺术结构;让我们试一下,是否可以剥开它,通过作品的表层,深入到作品的核心。
    过去许多评论家都不能理解这部杰作的艺术价值,说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1900)。①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推崇《呼啸山庄》,把它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可是连他也这么认为:“《呼啸山庄》的结构臃肿笨拙,……她要讲的是一个牵涉到两代人的复杂的故事。这是一桩很困难的事,……艾米莉做得不成功。”他还说:“讲《呼啸山庄》这个故事,一个有经验的小说家可能会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1954)②
    在这一点(以及其他一些论述)上,我很怕毛姆并不是艾米莉的真正的知音。
    艺术结构对于一本小说,首先就是故事的叙事方式。
    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平铺直叙的传统的叙事手法。十九世纪的女作家,像她的姐姐写《简·爱》(1847),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1813),盖斯凯尔夫人写《玛丽·巴登》(1848),采用的都是这一种叙述手法。
    《呼啸山庄》也并不是那种倒叙:故事在回忆中展开,回忆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这两种叙述方法:顺叙和倒叙,它们的起点都是固定的,就像“上行车”和“下行车”那样,不是从起点站出发,就是把终点站作为出发点。
    艾米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故事的叙述从中间开始,因此故事的出发点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越大,从哪里开始进人故事,就越需要艺术上的胸有成竹。
    欧洲剧作家在组织他们的戏剧情节时,最善于从故事的半中间说起,公元前五世纪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这样,十九世纪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是这样。我国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借鉴欧洲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是这样处理,剧本刚开始,就已经接近整个故事的终点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上场的,在冥冥之中把他们的命运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的那张罗网,在戏剧开始之前就已经撒下了。因此戏剧情节是向两个方向进行的:顺叙和倒叙。在向未来推进的过程中(顺叙),同时展现了过去(倒叙)。临到结尾,整个故事才以它完整的面貌显示在观众眼前:原来苦难的人间有这么一段辛酸事!悬念刚结束,震撼人心的高潮就接着来到了,因此戏剧气氛始终是紧张的,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呼啸山庄》要交代的是两户人家的两代家史,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应该从哪里开始进入故事,女作家在下笔之前,一定作了苦心推敲: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艺术效果。全书的最初三章,不仅是叙述故事的起点,应该也是我们研究《呼啸山庄》的一个起点。对于我们探索全书的主题思想,了解女作家的非凡的艺术才华,这最初三章可说具有关键性意义。
    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前前后后三十一年——从1771年(孤儿希克厉被从利物浦带到呼啸山庄来)到1802年秋(小卡瑟琳和哈里顿成为一对情侣),女作家把叙述的起点安排在1801年的冬天:因此和《雷雨》的戏剧结构很有相像之处。小说的开头和小说的结尾(也就是说悬念的终止和高潮的来到)在时间表上是非常接近的,故事的情节同样向两个方向发展:顺叙和倒叙。第三十一章可以作为一条大致上的分界线:这以前,是倒叙;从第三十一章开始的最后四章是顺叙。
    这样一种非传统的“戏剧性结构”本来就很复杂了,女作家还引进了故事以外的,或是故事边缘的两个人物:房客洛克乌和女管家纳莉来担任故事的叙述者。故事的顺叙部分(那是很小的一部分)由洛克乌承担;纳莉则是过去的历史的见证人。就是说,纳莉为了给病中的洛克乌解闷,把山庄和田庄这两家人的家史一段又一段说给洛克乌听,再由洛克乌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这样,这部小说采用了双重框架结构。
    有时候,在情节线中断的地方,或是在故事跳跃过去,需要补叙的部分,作者又这样安排:由伊莎蓓拉把她私奔后的伤心遭遇用书信方式向纳莉吐露,或者由山庄的女仆把她在这户人家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她的感想,说给纳莉听,等等。这时候,伊莎蓓拉等人是故事的叙述者,纳莉成了传达者,而洛克乌则成了“二传手”。洛克乌这个局外人是始终存在的。因此有些场合,女作家甚至采取了三重框架的叙事结构。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叙事系统,在当时的英国小说创作中,可说是大胆的创新,难怪这部不合常规的小说在1847年发表后,有些评论家给搞糊涂了,指责这部作品“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个体统”(1848)。①……
    (序言摘录)
    文摘 书摘
    可是希克厉先生跟他的居处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对比。从模
    样来说,他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吉卜赛人;从服装、举止来说,又像一位绅士
    ——那是说,就像乡间那许多地主那样的绅士,也许很可以说是衣冠不整,
    但并不见得就叫人看不入眼,因为他的身材挺直、很有样儿。他那张脸是够
    阴沉的;难免有人会猜想,他多少带点儿教养不够的傲慢。
    我可懂得他,跟他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认为完全不是这回事。我凭着
    本能,知道他这种矜持,是出于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厌恶人们彼此之间表
    示的那种亲热劲儿。他爱,他恨,全都搁在他的心里;而且认为假使再要让
    人家爱他、恨他,那就分明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儿。
    不,我扯得太远啦——我是一味拿自己的性格往他身上堆。可能希克厉
    先生就有他自个儿完全不同的理由,才碰到有谁也许想跟他交个朋友时,尽
    把手指儿往里缩,而这跟我要那么做的理由可全不相干。我倒是希望我这种
    脾气好算得罕见少有啦。我那亲爱的母亲老是说,我永远也别想有一个温暖
    的家庭了;果然,就是在去年夏天,我证实了我根本不配有。
    那时候我正在海滨享受着一整个月的好天气,谁想碰上了一个最迷人的
    姑娘——在我的眼里,真正是一位天仙——在她没有理会我之前,我始终是
    这样看待她的。我从没有把自个儿的爱情说出口,可是如果眉目也能传情,
    那么一个白痴也能看出,我已经沉溺在爱河里,没了顶了。最后,她懂得了
    我的情意,回报了我一个秋波——啊,也不提多甜蜜,你尽管自个儿去想象
    吧!可是我怎么办呢?说来丢脸,我就像一只蜗牛似的,冷冰冰地缩回去了;
    对方每向我瞅一眼,我就变得越冷淡、越往里缩得紧。可怜这个天真的姑娘
    ,到最后怀疑起自己的感觉来,以为自己闹了个大笑话,窘得什么似的,硬
    是要她的妈妈依着她,一溜了事。
    就因为有这种怪脾气,我得了冷酷无情的名声。多么冤枉,只有我自己
    心里明白。
    P6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