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9706483/9787509706480 ·条形码:978750970648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 |
|
|
|
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9706483/9787509706480
·条形码:97875097064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政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除绪论之外,其余十章可分为四篇。历史篇试图阐释中国基金会的文化与传承,包括中国基金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基金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运作篇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两部分,对于公募基金会从内部治理、筹资和募款、项目运作和管理、诚信建设的视角进行分析;为了加强比较分析,特别将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形成比较资料;最后的发展篇展示了基金会发展的愿景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适合广大理论和教学工作者、行业管理与政策制定者、基金会及其他非营利部门从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葛道顺,男,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出版《公司与社会公益》(联合主编、主撰)、《社会结构的变迁》(合著)、《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副主编、合著)、《文化与人性》(合译)等著作,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ISSJ)、《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江苏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政策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基金会的定位
第二节 中国基金会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基金会的作用、意义和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基金会研究的探究
历史篇
第一章 文化与传承:中国基金会百年
第一节 旧中国的基金会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基金会的发展
第三节 2004年以后基金会的新局面
运作篇
第二章 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状况与评价
第一节 公募基金会的总体规模和分类
第二节 公募基金会的运作特点
第三节 我国公募基金会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章 基金会的治理与能力建设
第一节 我国基金会的组织治理转型
第二节 基金会的能力建设
第四章 基金会的募款和投资
第一节 我国基金会的筹资和募款
第二节 基金会投资与风险
第五章 我国基金会的项目管理——以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为例
第一节 项目和项目管理
第二节 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的启动
第三节 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的执行
第四节 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的控制
第五节 中海油助学基金项目的总结
第六章 基金会诚信与问责
第一节 我国基金会诚信建设的进程
第二节 诚信标准构建及问责
第七章 非公募基金会的运作
第一节 非公募基金会在我国的起步
第二节 我国非公募基金会运作分析
第三节 非公募基金会的监管和发展问题
比较篇
第八章 我国香港慈善基金会之现况及分析
导言
第一节 基金会(基金)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节 基金会的类别
第三节 讨论和结论
第九章 我国台湾的基金会现况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基金会的概况
第二节 结构和管理
第三节 类型与特色
发展篇
第十章 我国基金会发展的愿景与政策
第一节 我国基金会发展的定位和需求
第二节 我国基金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我国基金会发展的社会政策
附录
附录l《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附录2《基金会管理条例》
附录3《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
附录4《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
附录5《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附录6《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
附录7《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四,台湾企业基金会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模式,和西方基金会运作模式不同。数据显示本土企业基金会的运作情形,无法套用文献中以美国为主的基金会运作模式,而可归整成新的四种模式:①提供赞助;②建立平台(包括:资源整合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平台);③策略结盟;④直接运作。四种模式有可能重复出现在同一基金会中,其中对“直接运作”的偏好,当属台湾企业基金会的重要特色。
第五,台湾企业基金会较多类似企业慈善家的自许,较少有企业社会公民的思维。就基金会的宗旨、目的事业、活动类型来看,台湾的企业基金会普遍认同社会主流价值的公益典范,并遵循慈善家模式,乐于慷慨捐助帮助不幸的人与事,相对较少社区参与及环境关怀的活动,或社会改革乃至政策议题的倡导,而且与岛内外其他非营利组织间的互动亦很少,与文献中所定义企业社会责任(CSR)实践原理,或企业公民之社群参与的典范不尽相符。
冯教授进一步期许台湾的企业基金会在未来能朝以下四个新方向转型。
第一,企业基金会的发展应朝多元公益典范迈进。台湾社会的快速变迁,带来更多元的社会需求,故需要更多元的解决方法与社会资源。伦理/利他模式和利益相关人模式是为台湾人较易接受的企业公益典范,但新古典/企业生产力模式和政治模式典范的认可,亦有其实质的社会效能,且能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
第二,企业基金会可率先倡导企业公民概念,鼓励企业的公益导向走上公民社会的建立。士绅慈善型的公益活动固然有其社会效益,但需要企业庞大的人力、财力及专业资源,企业基金会应可在为台湾健全第三部门发展,尽快建立公民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助力。扮演支持非营利的第三部门发展之中介角色,并非要求企业散尽家财,而是强调非政府组织间的结盟,毕竟企业的永续经营,仍是有赖于一个健全发展的均衡社会。
第三,企业基金会可发挥潜力带领台湾的非政府组织进入国际社会。台湾的企业基金会具有国际化的条件,企业内部的人才及国际经验丰富,企业活动又不乏实质的国际交流机会,因此极有潜力支持或带领台湾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第四,企业基金会的资源丰沛,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台湾对财团法人的友善态度与捐募法规的适时修订,使得台湾基金会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善,再加上国际非政府组织运动与企业社会责任(CSR)思潮的推动,若有适度的倡导,相信台湾的企业家应更能认同企业设立基金会或支持其他运作型非营利组织,以落实更广泛、更扎实的企业公
……
后记 2005年4月,我半途接任本课题研究的执行人,在拜访了课题委托人NPo信息咨询中心董事长商玉生研究员之后,形成了研究提纲和本书的成果目录.并受到了包括课题受托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教授在内的各位课题组成员的认可。
原来以为一年之内可以完成课题成果的整合,但很快发现这是一件超出个人意志和能力之事。前期的个案研究基本上反映的是《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相关基金会的运作轨迹,且大都是简单的问答式记录,并无成章付梓的可能。课题组只好重新设计提纲,重新收集资料,特别寻找新条例出台之后我国基金会发展的经验。之后,各位成员按照成果目录撰写各自的章节。
十分感谢本研究的各位执笔人,他们在全部课题仅有3万余元研究经费的条件下辛勤耕耘,几易其稿,像志愿者一样乐于奉献。大家没有放弃,也鼓励着我走到最后。
在统稿的日子里,汶川特大地震袭来,基金会和全国人民共同奔赴灾区,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绩。但面对全国巨大的爱心表达,基金会也暴露出能力建设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足,如面对蜂拥而至的捐赠应接不暇,对救灾必需的物资缺乏准备,守着巨款迟迟不能向灾区拨付,等等,以致越来越多的捐赠者开始质疑基金会的体制、质疑基金会的能力,甚至质疑基金会的廉洁。幸运的是,主要基金会迅速出台了善款善物募集和发放的管理规定、迅速披露了善款收人和支出的明细账目、迅速接受了国家审计人员的全程监督,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可以说.汶川地震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的基金会。
本书的成功归于各位执笔人,而整体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关欠缺由本人承担,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