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言情 >

"灰阑"中的叙述

2010-03-2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0686 ·条形码:97875321206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灰阑"中的叙述 去商家看看
"灰阑"中的叙述 去商家看看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83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532120686
·条形码:97875321206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边缘批评文丛”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知识分子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象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是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来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作者简介   黄子平,1949年11月生于广东梅县。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和中文系讲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社会心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过访问研究。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等。
媒体推荐 前言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横跨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个案中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这段时间的中国革命包含了政治学理论中所有类型的“革命”——千禧年式的农民叛乱(太平天国),无政府式的暴动(义和拳),政变(西安事变和林彪事件),军事叛变(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1945—1949),自上而下发动的全国性动乱(“文化大革命”)。其中同时伴随着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竞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文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这种竞争至今仍在台湾海峡两岸以及海外许多华人社区以各种不同形式持续着。
本书不打算研究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对这些革命的“讲述”。更具体地说,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小说”形式对这些历史变动所作的叙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小说”被卷入革命之中,担负起“新一国之民”(梁启超)或“改造国民性”(鲁迅)的重任;另一方面,“小说形式”本身也在这漫长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着不容忽视的“革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小说”有时直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齿轮和螺丝钉”、“旗帜和炸”),有时,却于边缘处记下了正统“大历史”必定遗漏的苦难、挣扎与悲欢。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与颠覆。同样成为本世纪中国历史最令人眩惑的奇观。因此,文学形式与革命、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书想一再加以探讨的课题。其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言情小说”与“英雄传奇”两种样式,以及欧俄传入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样式,在这种互动中的衍变最为耐人寻味。
“革命历史小说”是我对中国大陆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作品的印数极大,而且通常都被迅速改编为电影、话剧、舞剧、歌剧、戏曲、连环图画,乃至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人物形象、情节、对白台词无不家喻户晓,深入日常语言之中。对“革命历史”的虚构叙述俨然形成了一套弥漫性基奠性的“话语”,亟欲令任何溢出的或另类的叙述方式变得非法或不可能。然而,正如我在本书中讨论到的,此类作品本身也仍然包含着无法消泯的异质性,使得“经典化”也成为永远需要继续“进行到底”的无尽过程。持续不断的清洗、修改、增饰,恰恰反证了讲述和阅读“革命历史”的另类可能性的(潜)存在。
本书的主要部分即在于试图重新解读这批“革命历史小说”。解读意味着不再把这些文本视为单纯信奉的“经典”,而是回到万史深处去揭示它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丢暴露现存文本中被遗忘、被遮掩、被涂饰的历史多元复杂性。如果历史不仅仅意味着已经消逝的“过去”,也意味着经由讲述而呈现眼前、仍然刺痛人心的“现在”,解读便具有释放我们对当前的关切、对未来的焦虑的功能。因此,本书不想为读者提供又一种固化了的文本意义。却亟愿意展示作者——作为基本上由“革命历史小说”滋养了因而也拘限了其阅读想象力的一代人中的一员——寻求新的解读可能性的艰难过程。
……
编辑推荐   “边缘批评文丛”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然而,当他们在海外获得学位取得教知识分子能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样具有边缘性。但对于“边缘批评文丛”的作者们来说,“边缘”与其说是自觉追求,不如说是某种不得不面对的现象学术处境。“边缘”所标示的,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空间位置,而是批评者在中心与中心的夹缝间的游走穿梭。“边缘”作者挪用种种来历混杂的理论策略,调整组织自己的文本经验,应对扑面而来的历史情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革命”的经典化与再浪漫化
一 经典化与“重大题材”
二 “应写”、“可写”与“不可写”
三 “怎么写”
四 再浪漫化
……
文摘 书摘
当代文学正典的建立,是人们把握现实和历史并试图将这种把握制度化的一种努力。正典的调整或重建,亦显示了意识形态、文化机制、阅读群体等之间的错杂互动。“革命”曾谋求一种叙事秩序以讲述“反秩序”,一旦这种苦心经营的秩序瓦解,人们会期待一种叙事的虚无主义状态,还是一种更“有效”更有“安全感”的秩序?人们将怀念作为当代文学正典的“革命历史小说”作品群,怀念它们所讲述的英雄传奇、恩怨情仇,怀念阅读它们时的获得的抚慰、感动和欣悦?或者相反,人们会乐于见到它们不但从文学史的章节上消失,而且被新印刷垃圾所湮没?而以蔑视和嘲讽正典为旨趣的新的作品,人们会不会期待它们,最终反讽地堂皇进入新的当代文学正典呢?
革命是用暴力改变社会体系的社会行为。革命也改变了人们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身体(头发的故事),革命也可能改变了人们谈论和阅读自己身体的方式。“性”并非身体的全部,却仿佛成为隐藏在身体深处的某种神秘性和本源性的东西,成为“科学”探测的领域,成为“革命”所要解放或压抑或牺牲的能量。经过“近代科学”洗礼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是一种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全景的叙事方式,现实中分散孤立的事实在其中被彼此协调地组织起来,在一个自足的作品世界里获得一种普遍联系和等级秩序。

书摘1
梁启超们的“革命”早已被新的一轮激进社会运动所取代,他们的“新小说”到了茅盾主持并革新《小说月报》的年代,也已经被称为“旧派小说”了。二十年风水轮流转,“诲淫诲盗”老帽子重新落到它们头上,但人们都往往只能道其然,不能道其所以然。只有茅盾尖锐指出旧派小说在思想上的共同错误有一,日“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而技术上的共同错误有二:日“只知道‘记账式’的叙述法,而不晓得小说重在描写”,日“只知主观的向壁虚造,不晓得客观的实地观察”。救治之法,乃在引进欧洲自然主义。思想上借助近代科学的武装:
自然主义是经过近代科学里的洗礼的,他的描写法,
题材,以及思想,都和近代科学有关系。……我们应该学
自然派作家,把科学上发见的原理应用到小说里,并该研
究社会问题,男女问题,进化论种种学说。①
技术上,则采用实地的观察和客观冷静的描写。以恋爱为例,旧派小说家“风流自赏”,所以一写恋爱。便满纸是轻薄口吻,肉麻态度,成了‘诲淫’的东西。”而——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