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理财 >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

2010-03-1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4949329/9787504949325 ·条形码:978750494932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 去商家看看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 去商家看看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4949329/9787504949325
·条形码:97875049493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以讲事实、举例子作为阐述的主要方式,讨论大家都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关注度也非常高的问题没有被包括进来,我们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做好热点问题的收集整理工作,等到一些新的认识形成之后,将会有新的作品结集成册,以飨读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到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股指期货热点问答》对这次危机涉及的内容都是根据编写时出现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并没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评述。联系到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如,这次美国衍生品市场出问题,是出在场外市场,而场内市场,即交易所市场没有出大问题;又如,美国衍生品市场出问题的直接导因是脱离市场规律,人为地过度衍生并且缺乏监管。中国要推进的金融期货,是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和监管的场内市场,而且是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谈不上过度衍生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逐步进行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编辑推荐 《股指期货热点问答》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 什么是股指期货?
2 股指期货是凭空跳出来的吗?
3 近年来境外股指期货爆发式增长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 为什么说股指期货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
5 全球GDP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唯独中国没有股指期货吗?
6 为什么目前全球主要股票市场都有相应的股指期货市场?
7 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要推出股指期货?
8 股指期货和金融危机有关系吗?
9 股指期货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
10 这两年有股指期货的国家股市波动为什么都比我国小?
11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现货市场会涨还是会跌?
12 股指期货究竟是不是股市的“减震器”?
13 股指期货是救市手段吗?
14 股指期货上市是否会分流股市资金?
15 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有什么重大差异?
16 股指期货是否会重演“327国债期货事件”风波?
17 为什么说股指期货不会像南航权证那样被爆炒?
18 为什么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价格很难被操纵?
19 机构能否通过拉动几只殴票操纵股指期货价格?
20 “A+H”操纵模式是否可行?
21 “拉高现货再做空期指”的操作模式是否可行?
22 机构是否能够通过分仓对倒的方式操纵股指期货市场?
23 结算价能成为操纵股指期货的有效途径吗?
24 为什么沪深300股指期货在到期日很难被操纵?
25 外资能否合谋操纵沪深300股指期货?
26 为什么说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不会成为外资的“提款机”?
27 外资能够把股指期货作为进入商品期货市场的“敲门砖”吗?
28 目前有哪些风险控制手段可以防止股指期货市场被操纵?
29 为什么说中国现有的监管体系具有管好股指期货的独特优势?
30 推出股指期货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31 为什么说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具备成功上市的条件?
32 我国是否已经具备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规模?
33 我国是否已经具备推出股指期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基础?
34 我国是否已经具备推出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能力?
35 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什么指数点位推出最好?
36 融资融券是不是股指期货推出的必要条件?
37 大盘股回归是不是股指期货推出的必要条件?
38 股指期货市场仅仅是一个投机场所吗?
39 如何看待股指期货市场的“零和”特征?
40 为什么说股指期货会给资本市场带来革命性变化?
41 如何利用股指期货规避系统性风险?
42 股指期货是怎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的?
43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能否真正发挥避险作用?
44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有哪些主要特点?
45 境内第一个股指期货标的指数为何选择沪深300指数而非上证综指?
46 为什么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门槛较高?
47 为什么股指期货合约价格不等于股票价格指数?
48 股指期货和股票市场运行是否是“两张皮”?
49 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的角度看,是否应该推出股指期货?
50 海外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是什么样的?
51 中小投资者是否一定要参加股指期货交易?
52 中小投资者不参与股指期货是否就意味着受到不公平待遇?
53 海外上市股指期货对本土市场有何影响?
54 海外上市了哪些中国或者中国概念股指期货产品?
55 新兴市场为什么都把股指期货当做发展衍生品市场的突破口?
56 股指期货是如何从“87股灾”中完善机制,走向成熟的?
57 巴林银行事件对股指期货市场完善有什么作用?
58 股指期货在“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是什么角色?
59 为什么说缺乏监管的场外交易是“法兴事件”的罪魁祸首?
后记
……
序言
17年前,我正在参与股票市场的建设工作。
今天,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也正在筹备和建设中。
和股票市场一样,金融期货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需要精心细致的准备和合理周密的安排。从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的发展经验看,这些准备工作不仅包括法律、规则、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更要做好认识上的准备。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明确目标,齐心协力,是确保股指期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
自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成立时起,金融期货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出现了很多争论。我国是否需要金融期货?推出金融期货的条件是否成熟?金融期货是否真的有用?……这些经常见诸媒体的问题,社会上并没有统一答案,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特别是对于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股指期货,社会关注度最高,争论也最为热烈,新话题不断涌现。更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不仅是股指期货筹备工作最为关键的两年,也是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风波不断的两年。在国际市场上,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初又发生了法兴银行巨额亏损事件,石油、黄金等重要商品期货价格大起大落;在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市从1000多点一路冲到史无前例的6124点,又戏剧化地跌去了几乎2/3的市值,波动幅度位列全球第一。关于股指期货的讨论并不是仅局限于股指期货本身,而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大背景下,它成为与金融市场发展前景息息相关的焦点问题。每当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总会出现一些有关股指期货的热点讨论。这本书就是汇集了这样一些被各方广泛关注过、被专家热烈讨论过、被各种场合提问过的问题,总结了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经过科学客观的论证和分析,尽可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答案。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利于解决股指期货发展过程中的认识问题,也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健康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选取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认真收集和研究了全球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国情,由此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在解答问题还是在现实中发展股指期货,都必须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基本的发展准则,才能真正解决认识问题。这个指导思想和发展准则就是,一定要客观稳妥地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创新的过程中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稳定的环境下谋求更良性更长远的发展。
第一,在稳定和发展关系上,发展是主因,稳定的目的是长远发展。稳定并不是原地踏步,不是无为而治,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向前进,是探索更有效率、风险更小的发展道路,是寻求将来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不能因为追求稳定就把所有的新事物全盘否定,什么都不敢推进、不敢尝试,只敢沿袭以往、墨守成规。我们应当以审慎的态度,科学分析推进一项新制度或者新产品的利与弊、收益与成本,只要利大于弊、收益大于成本、风险可以控制,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就应当坚决的推进下去。
第二,稳定发展需要避险机制来配套,金融期货等衍生品对于规避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稳定中的发展意味着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防范。怎样做好风险防范呢?除了目前已有的方法和工具,更需要创新出新工具和新机制。从多年来股市的发展情况看,现有的工具和方法不足以帮助市场主体做好风险防范。当市场出现普遍性下跌,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中小散户套牢或者割肉,大机构抛售和观望,整个市场没有其他出路,只能等着新一轮的牛市。而国际通用的做空避险手段,比如股指期货,比如融资融券,我们还在探索当中。金融期货等避险工具的缺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场的前进步伐。一次大起大落的成本很高,给经济发展的伤害也很大。为了实现稳定的发展,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和创造一些产品,通过创新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要从避险的要求出发去发展金融期货,不要为创新而创新。金融期货是一项新生事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我们推出金融期货,是因为市场的长远发展迫切需要它,市场的稳定运行迫切需要它。创新金融期货,要紧紧围绕经济稳定发展这个主题,推出一系列能够帮助经济主体规避风险、稳定经营的避险型衍生品。我们要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平稳发展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以能够切实有效规避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期货产品,而不是以追求交易量为目的,以制造创新题材为目的,以照搬国外流行产品为目的。
第四,做好力所能及的创新,把严控风险放在第一位。次贷危机爆发后,有人曾经质疑金融期货等衍生品的避险作用。然而,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衍生品是双刃剑,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或者突发事件引发新的风险,甚至是更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在探索金融期货等衍生品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到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风险,既不能因为惧怕风险不敢创新,也不能为了大胆创新而忽视风险。我们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创新,先做股指期货等最基本的、风险也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金融创新,待经验成熟后再逐步扩展到更复杂的衍生品。

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以讲事实、举例子作为阐述的主要方式,讨论大家都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关注度也非常高的问题没有被包括进来,我们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做好热点问题的收集整理工作,等到一些新的认识形成之后,将会有新的作品结集成册,以飨读者。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到目前还没有完全结束。本书对这次危机涉及的内容都是根据编写时出现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并没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评述。联系到中国资本市场,有很多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如,这次美国衍生品市场出问题,是出在场外市场,而场内市场,即交易所市场没有出大问题;又如,美国衍生品市场出问题的直接导因是脱离市场规律,人为地过度衍生并且缺乏监管。中国要推进的金融期货,是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和监管的场内市场,而且是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谈不上过度衍生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逐步进行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文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米勒曾把股指期货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为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如此称赞股指期货?一方面,从股指期货本身来看,它带来了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重大的制度创新和变革,并使两个市场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另一方面,股指期货成为发展最快也最具影响力的金融衍生品之一,诞生仅仅26年,其交易量在整个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包括商品期货、期权在内的期货交易量总和中的占比超过了1/3,在金融领域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衰退,利率波动频繁,通货膨胀加剧,导致股市一片萧条,美国道琼斯指数一度大跌,市场信心受到重创。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1982年,股指期货应运而生。作为金融市场的重大创新,股指期货带来了新型交易机制,对优化资产管理,对股市健康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股指期货带来资本市场交易机制的重大创新
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和在它之前具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商品期货交易有很多不同,突破了当时已经约定俗成的很多制度规定,这也是股指期货交易机制的重大创新之处。
第一,创造出新的合约标的。股指期货的标的物不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资产,甚至也不是金融资产,而是虚拟的股票价格指数。我们知道,商品期货的标的是有形的实物资产,一般都需要保存在仓库中,例如农产品、金属等。20世纪70年代早期产生的外汇期货等金融期货,标的虽然是无形的金融资产,但依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交割的实物,比如说外汇期货标的物是货币,国债期货标的物是债券,等等。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对象既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也不是它之前出现的具体的金融工具,而是衡量各种股票平均价格变动水平的虚拟的股票价格指数,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应的具体物品。
第二,创造了新的合约价值计算方法。将虚拟的指数转化为金融资产,是期货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通过合约乘数,股指期货成功地把虚拟指数转化成了用金钱表示的金融资产。合约乘数是每点指数代表的金额,用股指期货合约价格(也就是成交的点数)乘以一个合约乘数就是一张股指期货合约代表的价值。例如,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乘数为300元/点,假如当时点位为3000点,则每份股指期货合约的面值就是3000点乘300元/点,即90万元。而商品期货的合约价值都是以单价乘以合约规定的交易单位数来计算,例如我国铜期
……
后记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想编写一本有关股指期货的书籍,不是辞典式的基础知识介绍,也不是专业操作的秘笈指南,而是一本立足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热点问题的集中讨论。在股指期货筹备工作两年后,在社会各界对股指期货有了充足的讨论之后,在我逐步学习和掌握了大量基本素材之后,这个愿望就开始真正实施起来。
本书的编写人员均是来自金融期货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衍生品的研究既有丰厚的理论功底,也有深刻而科学的认知水平,更有投身于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初稿的编写人员包括(按音序顺序):陈缙、程红星、冯伟民、高子剑、韩靖、李凯、李艳、刘馨琰、刘英华、卢伟忠、邵俭、孙军、万神、魏亚楠、夏锦良、杨继、雍志强。雍志强做了本书的第一次统稿。之后,鲍建平、方世圣、胡世明、李康、刘仲元、夏锦良、姚兴涛、朱国华等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多次开会研讨,对本书进行了审阅修改工作,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杨继同志对本书初稿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大幅度修改,并进行了最终统稿。海通证券研究所为本书收集和提供了大量研究数据。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中国金融出版社责任编辑戴硕同志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进行编审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才保证了本书能够尽快问世,在此也一并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