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容诗文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7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9061721/9787309061727 ·条形码:978730906172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陈敬容诗文集 |
|
|
|
陈敬容诗文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7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9061721/9787309061727
·条形码:97873090617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陈敬容诗文集》包括了陈敬荣先生的诗歌卷、散文卷和陈敬容生平及创作年表。供广大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敬容(1917——1989)是中国现代最抒情的女诗人,也是创作时间跨度最大,艺术生命最长中国现代女诗人。
陈敬容的诗歌或诗化散文记录了从中国西部一个偏僻小城走出来的女性,如何将生命的印记烙在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她不断沉沦在苦难中,却永远歌颂着春天和黎明;在蓝色的冰下,永远寻找森林的新绿;她保持着诗歌探索的先锋姿态,又始终是一介平民甘居边缘;抒情与智性、阳刚与阴柔、旧世界与新时代、人性和社会中对立的两极,都包容在她的作品中,组合起来,是一首具有多层次的张力的交响曲。
本书搜集了陈敬容一生所创作的诗歌近三百首,文艺性散文六十多篇,将陈敬容生前曾经出版过的诗集《盈盈集》、《交响集》、《老去的是时间》等诗集和散文集《星雨集》、《远帆集》,尽量按原版风格排出;同时也编入集外其他散见的诗歌和散文。本书可供诗歌爱好者欣赏和研究。
目录 序一 拜见敬容先生 流沙河
序二 诗行间的传记:序《陈敬容诗文集》 赵毅衡
诗歌卷
盈盈集
交响集
老去的是时间
集外辑诗
散文卷
星雨集
远帆集
集外辑文
陈敬容生平及创作年表 陈俐
编后记
……
序言 拜见敬容先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末,长夜终于破晓,中国又有了诗。此生有幸,在《诗刊》友人的召唤下,试着又写白话新诗,托人带去发表。眼见贱名又排成铅字印行了,“乍见翻疑梦”,有再生之感。到1981年春,拙作《故园六咏》又和三十四位诗人之作同获全国优秀奖,赴京与会。颁奖会后,闻说四十年代女诗人陈敬容先生居住在长椿街,此去不远,便说很想去拜见她。两三天后,5月29日诗歌组最后一次讨论会上,遇翻译家江枫。他说:“陈敬容先生说你要去看她,她很高兴。”当天下午我便逃会,独自一人溜出京西宾馆,乘地铁到长椿街站,出来不远便是我要找的第十六幢101号(底楼一号)。住址是江枫写在纸上的,我怕找错人,再三摸出来细看。敲门,门开。老大姐陈敬容先生正在厨房拨火,头顶着遮灰帕,腰系围裙,搓双手微笑着欢迎我。我说:“我是在看我们四川老乡的。”心中的欢喜口头上说不出来,只是鞠躬致敬。进门是炉灶锅碗瓢盆,厨房逼窄。又进是寝间,有大床一铺,给两个女儿挤着睡,旁有小床。再进是书室,四围皆书堆,唯室中一隙地安置书桌,老大姐书桌前坐下来,面向窗外,能看见车辆街中跑,行人街边走。窗外就是闹市,喧嚣可知。我在书桌旁矮凳上坐下来,想起四十年代当中学生时就读过她的诗,而她现在正坐在我面前,历尽风霜,苍颜华发,每日还伏在这张书桌上操劳译事,不得稍有闲暇,我就暗自难受。眼前居无余隙,厨无鼎馔,不就是《增广贤文》里说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吗?老大姐是四川乐山人,“离别家乡岁月多”。
文摘 雨后
雨后黄昏的天空,
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
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烦热的躯体在那儿沐浴。
我们避雨到槐树底下,
坐着看雨后的云霞,
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
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带着假想的悲哀?
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
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
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
当一只青蛙在草上跳跃,
我仿佛看见大地映着眼睛。
后记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陈敬容是为数很少的女诗人之一;在为数很少的女诗人中,像陈敬容那样,诗歌生命一直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新时期以来,最早研究陈敬容诗歌的学者蓝棣之先生曾认为:“她的诗是人生遭际和情感发展的纪年,细心的读者会从中看她的传记。”这一说法得到了敬容先生的首肯。由于历史的原因,陈敬容所属的“九叶诗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边缘化,又由于敬容先生做人低调,一直以来心甘情愿地被边缘化,所以最直接地记录她生平事迹的文字很少。然而,她创作的诗歌或诗化散文,却记录了从中国西部一个偏僻小城走出来的女性,如何将生命的印记烙在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从1932年开始,敬容先生就在清华大学校刊《清华周刊》发表第一首诗歌,在诗坛崭露头角,那年她不到十五岁。从此以后,诗歌就和她的人生难解难分,成为她生命的基本形态。一直到1989年离开人世,她用生命孕育出一颗颗闪亮的诗歌珍珠,表达着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体验和思考,表达着最本真、最纯净的人性。
如今,这位平民女诗人的骨灰,一半在家乡四川乐山明月公墓,一半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样的安葬意味着她人生之路的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