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常州词派研究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00473633 ·条形码:9787500473633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常州词派研究 去商家看看
常州词派研究 去商家看看

 常州词派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00473633
·条形码:97875004736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形成于清代中叶的常州词派,以其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型的词人群体,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探索性之品格。他们在坚持词学本色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作论、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们标举两宋词人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和王沂孙等四家词,既为后学指出了一条学习的路径,也使之成为常州派词学倡导的形象化样本。
作者简介 黄志浩,江苏无锡人。1989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诗学概论》、《古代诗词的创作与鉴赏》等专著,有四十多篇论文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专著与论文多次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绪论常州词派的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 常州词派的形成
第一节 特定的时代境遇
第二节 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三节 特殊的常州词派之经学品格
第四节 适应时代特定心态的词学风貌

第二章 常州词派的分期及其早期特点
第一节 确定词派的分期及其依据
第二节 词派的早期成员及其构成特点
第三节 常州派词人的风会与星散

第三章 张惠言对常州词派的开创
第一节 经学思想与词学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 带有矫枉过正色彩的词学观
第三节 “比兴”与“神理”相结合的创作论
第四节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论
第五节 关于温庭筠词的纷争问题
第六节 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论张惠言、张琦的词学创作

第四章 董士锡对常州派词学的修正
第一节 董士锡的生平及其词学观之变异
第二节 董士锡对常州词派理论的平衡与修正
第三节 循声兴象,悉举骚雅——论董士锡的词学创作

第五章 周济对常州派词学体系的奠定
第一节 周济的生平及其与常州词派的结缘
第二节 淡化经学:向词学艺术本位的回归
第三节 范畴对举:开辟词论建构的新路径
(一)“空”与“实”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二)“入”与“出”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三)“就景叙情”与“即事叙景”及“无门径”与“有门径”
第四节 审调度韵:词律的抒情类型与美听功能
(一)周济词律论的生成背景
(二)对词律声情的确认与分类
(三)四声、五音与词之美听功能
(四)关于“入声代平声”与“上声代平声”的问题
第五节 审美实践:与其词论同步的艺术展示——论周济的词学创作
(一)周济词学创作的分期与艺术旨趣
(二)“穷高极深之趣”与“备刚柔之气”
(三)“奇思壮采”与“浑化无痕”

第六章 常州派词统的建立
第一节 “飞卿为正,后主为变”——词统的萌芽期
第二节 “余少嗜此,中更三变”——词统的调整期
(一)降温、韦而推两宋
(二)纠弹姜、张而笃喜清真
(三)退苏进辛而标举梦窗
第三节 “是为四家,领袖一代”——词统的成型期

第七章 常州词派的流布与嗣响
第一节 常州词派外围的呼应与推阐
第二节 对常州派词学的普遍认同
第三节 常州词派在晚清与民国之交的嗣响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
文摘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文学流派像清代的常州词派那样将文学与学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清代词学史上,也没有一个词学流派像常州词派那样,有如此臣大和久长的影响。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有清一代,学术与文学同期复古,在清王朝的推动和“文字狱”高压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士人大多埋首于经学与其他学术的辑佚整理、考据研究之中,知识分子的价值首先在学术中得到体现,而文学家几乎只是学者群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流而已。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以常州地域命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实乃三块招牌、一套人马。常州籍士人、著名经学家张惠言,是唯一可以横跨这三个学术、文学群体的领袖式人物。就常州词派而言,张惠言的领袖地位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词学流派能够造成声势,正与张惠言的经学家、古文家和词学家的多重身份与多重影响有关。作为经学家,张惠言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充满陈腐之气的学究,恰恰相反,张惠言极富艺术之才情,他不但治经,也创作辞赋、散文和间。就其词作而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可谓既精亦佳,此有前人定评,足以为证。他亦擅长书法与金石篆刻。他巧借经学中对“词”的训释,以“意内言外”表达他的词学观与词学审美论,既顺应了学术时代的风尚,亦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赅。关于这一点,清人谢章铤早已一眼看出,予以揭示。
后记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治学的过程,确实最能感悟“有涯”与“无涯”中的深意。二十多年前我在攻读研究生时,将“常州词派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其实当时我的兴趣原本在先唐文学上,因为常州词派在中国文学史与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因为该课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研究现状,表明尚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于是,我并未多想便以近两年的时间投入其中,但渐渐地就感到了力不从心,研究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与实际的能力。另外,还由于后来种种的其他原凶,从常卅I词派研究的写作到今天此书的面世,时断时续,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有近十万的研究文字已经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今天回头再看自己二十年前写的关于常州词派的文字,已经感到明显的单薄与不足。这个感觉很好,说明岁月与坚持促使了自身的进步。研究者都知道,常州词派的课题除了研究对象的史料、资料相对缺乏之外,还存在两大“瓶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