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66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 ·ISBN:7301037600 ·条形码:97873010376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
|
|
|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66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
·ISBN:7301037600
·条形码:97873010376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因为不求全面阐述,只是填补空隙,所以未免有所侧重和遗漏。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我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女性与文学、音乐和乐府、文化交流和诗歌、教育环境、创作范式、声律体调等,是近来新涉及的领域。而像边塞题材这样重要的问题,因以前作过研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也就只好付之阙如。
作者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8月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古诗艺术探微》、《唐宋散文》十余种古代文学研究著作。
目录 自序
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
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
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
唐前期山水诗演讲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艺术特征
初盛唐清乐从属关系质疑
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
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
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
论杜甫的新题乐府
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
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
江左文学传统在初盛唐的沿革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
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
论开元诗坛
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
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和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的共同倾向谈起
附录
东晋玄不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注《逍遥游》新义
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
……
序言 诗国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盛唐?这是一个经几代人努力解答而仍未十分清楚的问题。尽管如此,通过学者们反反复复、逐步深入的研究,关于盛唐诗歌风貌的论述毕竟是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了。诗国高潮之所以出现在盛唐,原因很多。就诗歌自身的发展来说,它恰好处于一条抛物线的中点。从汉魏六朝到初唐,历代诗人在题材、形式、体制、语汇、表现艺术等方面已为诗歌高潮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犹如孕育已久的花蕾,遇时必将盛开。盛唐之所以令诗歌恰逢其时,又因为这是一个情感超过思理的时代。盛唐诗人对于诗歌虽有自觉的追求,却没有系统理论的约束;对于时代虽有认真的思考,却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辨。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盛唐诗人所有的这些性格,乃是属于纯诗的品质,因而最高的诗必然出现在盛唐。
这本专题论文集正是围绕着以上基本观点进行思考的。全书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因为不求全面阐述,只是填补空隙,所以未免有所侧重和遗漏。其中山水田园、时代思潮、学术背景、社会人事关系、文人生活方式、诗歌表现艺术等,是我一向关注较多的方面;女性与文学、音乐和乐府、文化交流和诗歌、教育环境、创作范式、声律体调等,是近来新涉及的领域。而像边塞题材这样重要的问题,因以前作过研究,现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也就只好付之阙如。
文摘 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
四杰作为下层文人的代表,历来被视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已有不少论者指出,四杰虽有批判宫廷文学中齐梁遗风的自觉意识,但其“词旨华靡”之处,仍“沿陈隋之遗”,这一看法无疑是符合事实的。不过,四杰与齐梁文风的关系十分复杂,似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所以深入一步搞清四杰批判浮靡而又不脱齐梁的原因,对齐梁文风在四杰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四杰突破齐梁、开启盛唐的贡献等问题作出辩证的分析,仍是很有必要的。
四杰批判浮靡而又不脱齐梁的原因,首先要从他们提出革新主张的背景去寻找,四杰尤其是卢照邻和王勃,都有一种“发挥新体”、“自我作古”的强烈意识。但文学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在对前代文风的看法上,卢照邻对于先秦到南朝的文学能给予客观的评价(骆宾王的见解与卢照邻较接近),但又有些自相矛盾的认识。例如他在《南阳公集序》一文中对屈宋“叙事得丘明之风骨”大加赞美,而在另一篇《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中,却指责“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王勃和杨炯则对屈宋到建安以后的文学均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