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诗可以怨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101062892 ·条形码:97871010628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诗可以怨 去商家看看
诗可以怨 去商家看看

 诗可以怨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101062892
·条形码:97871010628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遥想当日情景,因身处忧患,自然也少口腹之享、声色之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之上;因心有所郁,而又不吐不快,于是便秉笔为文,借以遣怀;因本系布衣,素无登车揽辔、澄清天下之志,也就多有探幽访古、纵揽名胜之作,所谓寄情山水、聊抒胸臆矣。
目录
浮生杂记
买书成癖
拆班记愧
不敢喝酒
不会游泳
抬头看三十
心头有钟
难圆发财梦
夜读小记
陋室三章
我观抽烟
我的说话
找个漂亮的女朋友
闲里逛菜场
我的烹调手艺
读书的功用
丢了眼镜
理想生活
体面一种
爱吃小核桃
卫生纸事件
买本书看看
掏耳朵
过生日
“银河”两端的约会
寻厕记
世事臆说
城里人
恋爱季节
凡人百态之一
男人脸
凡人百态之二
试婚与试离
寡母·独生儿子·漂亮儿媳
欣赏从容
两个孔明
撬瓶盖
个人的作用
论有条件公共厕所应装空调
“状元先生”感怀
恋爱方式
洞房花烛
诱人的约会
男人的“进化”
初恋话题
马忠良老师
家有防盗门
药剂师沈培兴
高复班
北京人的方向感
越地屐痕
舜王庙
羊山石佛
柯岩云骨
玉带一练卧碧波
鉴湖水悠悠
东湖泛舟
沈家园里花如锦
这里鉴湖女侠居住过
青藤长青绕书屋
戒珠寺记
记大通学堂
竺家台门深几许
此处即是英雄第
青山有幸埋忠骨
读书谈片
鲁迅与《曲园课孙草》
《入蜀记》风格论
祁承(火业)与澹生堂
《吕氏春秋》的实用哲学
柳宗元的“明道”与“辞工”
《石钟山记》的意义
李健吾的传统文化欠债说
质朴清新淳厚精粹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撮毛哥哥”川岛先生
藏书印印文漫谈
夜访汪曾祺
他正在走向彼岸
望梅止渴一例
“挺经”第一条的来历
《义山杂纂》与《魔鬼辞典》
妖怪的悲哀
石与火
后记
……
文摘 生于魏晋之世,王羲之很有些名士派头。长袍阔袖,扪虱而谈,潇洒通脱,不拘形迹。郗太傅派特使到家里选女婿,诸儿郎心里跃跃欲试,可又迫于脸面,于是又装作不在乎的样子故意矜持起来;唯有王羲之显示了真名士的本相,敞着衣衫,露出白花花的肚皮,躺在卧榻上管白吃东西。好在那时时风所及,这样的脚色正合太傅大人的意,于是便做了傅家的东床快婿。
  虽有魏晋风度,但王羲之并不是一个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人物,出任会稽内史,轻赋薄税,赈济灾民,颇有德政,确系好官。不过,晋人崇尚闲适,流风所及,王右军也有两样癖好,一是爱鹅,一是恋珠。于是,王府内外,人鹅杂处,这鹅得了主人宠爱,也就益发胆大,进出内外庭院,不紧不慢,伸颈展翅,旁若无人。公务之余,依案而坐,把玩明珠,观鹅戏嬉,也就成了王羲之的日常功课。
  这一天,王羲之忽然发觉经常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稀世明珠不见了。刚刚还在手上的,怎么一转眼就杳如黄鹤。明珠既无脚又无翅,肯定有人做了手脚。王内史稍一定神,回想当时情景,便断定必是适才与自己闲坐品茗的僧人所为。旁人一个也没有来过,不是这秃贼还能是谁?王羲之虽然修养不错,但遗珠之痛,委实难耐,于是,待到和尚再次到来,王羲之一改常态,和僧人说话的声口,便有些鄙夷不屑,言谈之间,大有讥讽僧人欲心未净、窃人所爱之意。和尚确实不曾伸手,此情此景又确实有口难辩,于是,在王羲之的讥笑声中,一张老脸一阵红、一阵白,如坐针毡,惶惶不安。回寺之后,为示自己清白,悬梁白尽,无声地向王羲之抗议,我身家性命尚且舍得,一粒珠子哪里会看在眼里,施主委实冤枉了贫僧啊!而这一天,家童正好从鹅粪中发现一丝闪光,仔细一看,竟然有珠子裹在屎里,洗净之后,才知这粒珠子正是主人遗失的绝世明珠。至此,真相大白,是鹅吃了珠子,而不是僧偷了珠子。王羲之大惊之余,急欲赴寺向僧人道歉,但斯人已逝,竞没有了说声“对不起”的机会。
  王羲之夜不能眠,辗转反侧,追忆此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情景,真是锥心之痛。一限自己玩物成癖,为后来诬人清白栽下了祸根;二恨自己主观臆断,遇事不愿思考,猪脑子一个;三恨自己信佛不诚,竞疑高僧为窃贼,罪过如佛头着粪。三恨之余,王羲之心意已决,准备舍宅为寺,亲把山门,以赎前愆。于是,古越大地,有名刹声名播于远近;后人追究宝刹建造本事,冠其名日“戒珠寺”。时至今日,追溯古寺历史,当在一千四百年以上,建寺之久,远在天台国清寺、奉化雪窦
……
后记 一九八九年夏天,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之后十年,日子一直曲曲折折。其实,无论是在中学教书,还是到报社任职,业务都还是可以的,成绩也是过得去的。之所以磕磕绊绊,原因是有些自由主义,有的时候甚至还有些名士派头。现在想想,那时候年纪轻不懂事,领导上批评几句,也是正常的,应该的,而自己竟然还不服气,有抵触情绪,以致好长一段时间都颇为憔悴。
饶是如此,不愿跻身“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每每“发乎言”的个性仍然不变。那些年里,当教师,做记者、编辑,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对一些文化社会现象,总是喜欢发表议论,颇有事事关心的意思。现在看来,也算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或者社会责任。
但是,虽于世道人心多有评说,内心深处,却是追求允执厥中,不喜欢金刚怒目、须眉倒竖,更不用说剑拔弩张、短兵相接、不共戴天、鱼死网破了。觉得许多事情,旁敲侧击、婉而多讽,所谓“怨剌”即可。
遥想当日情景,因身处忧患,自然也少口腹之享、声色之娱,大部分时问都用在读书之上;因心有所郁,而又不吐不快,于是便秉笔为文,借以遣怀;因本系布衣,素无登车揽辔、澄清天下之志,也就多有探幽访古、纵揽名胜之作,所谓寄情山水、聊抒胸臆矣。彼时所作,见诸报刊的竟在两百篇之上。
一九九八年夏天以后,因工作发生变化,心思就多花在具体事务上了,除一九九九年为纪念钱锺书先生写过一篇《石与火》外,也就几乎不写这类文章了。后来,年纪大些了,对“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体会日深,更是抓紧时间,全副精力贯注于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当然“怨”还是有的,但“诗”是不写的了。
这里选录的八十篇文章,系笔者三十岁前之作,见证了“诗可以怨”的年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