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101064655/9787101064650 ·条形码:978710106465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去商家看看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去商家看看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101064655/9787101064650
·条形码:97871010646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 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 Alfreda Murck

内容简介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作者姜斐德女士,将宋诗与宋画置于宋朝变幻多端的政治风云中,从作者的命运变迁来解读诗与画中隐含的意义。在直言会置士大夫于险境的情况下,他们用绘画来感慨放逐,批评朝政。题画诗则展示了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即借用某一经典诗歌的韵脚却不指明出处。这似乎是安全而明智的选择。不过,这依赖于这一群体具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如对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一百韵》这样的艰涩诗篇的熟知。
作者简介 姜斐德(Alfreda、Murck),在香港新亚书院留学期间开始领略中国绘画的奥妙。后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中国艺术与考古学博士学位,主攻中国绘画史。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任亚洲部业务主管十二年6其著述有《宋代的诗与画——持异议的微妙艺术》(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从1991年她与丈夫盂克文(ChrisMurck)在台北居住六年,1997年起在北京居住至今。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巾央美术学院人文研究所任主讲教师。现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顾问、古代书画研究巾心研究员。
另外,还著有《画可以怨否?潇湘八景与北宋谪迁诗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四期(1997);《苏轼用杜甫韵字题王晋卿(烟江叠嶂图)》,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以蒿苣、白菜和野草为画一一杜甫菜园的隐喻》《清华美术》,2005-12(中译Archivesof Asian Arf,48,1995);《盛世华章》中的《无声的对应:中国士大夫的绘画与书法》,《对清朝征服的反应:吴宏与孔尚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媒体推荐 本书从题画诗形成的某一关键时期入手,深入考察了政治语言通过艺术形成的一个经典范例,这是中国(以及稍后日本)水墨画最著名的一大主题。由于身处政治窘境的政治家将它们的题画诗赋予了相当隐晦的寓意,因此,姜斐德教授的研究就像一位杰出侦探对谜案的调查。每一位读者,无论是汉学家还是“业余侦探”,都会由此对中国历史上绘画、诗歌、政治三位一体的关系获得深刻的理解
  ——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普林斯顿大学
姜斐德教授这部丰富而翔实的著作,教给我们该如何去破解下面的谜题——宋代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表面上看来无伤大雅的山水画来表达他们的悲痛的哀叹和政治上的抗议。通过解释那些隐秘的信息是如何被转换成视觉上的图像,姜斐德教授揭示出有关宋代文人画的一个崭新而且重要的维度。在一系列事例研究的基础上,她展现给我们绘画是如何通过吸纳诗歌的功能、隐喻和规律来获得新的富于意味的发展前提的。
  ——孟久丽(Julia Murray),威斯康辛州大学麦迪逊分校
相比于任何其他的著作,这本书更为出色的研究引导读者进入那些学者、画家以及诗人的学术语境中,正是他们在宋代创造了崭新的视觉和语言表达方式。
  ——韩文彬(Robert Harrist),哥伦比亚大学
编辑推荐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在整个中华帝国的历史中,学者型官员总是肩负着批判政府政策和举措的责任,即使这种批判会遭到震怒的皇帝或那些政府首脑的处罚时也不例外。处罚的形式从贬官直到处死,甚至连他们的亲属也会受到牵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官员采取了主动删改自己的文章或者保持沉默的办法。而另外一些官员则将他们的想法寄托于诗歌。在11世纪,中华帝国正值宋朝,一些学者转而利用绘画这一文雅而又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政治的异议。
通过考察文学的象征含义、绘画的标题、同时代的题词以及历史背景,姜斐德教授指出某些画作传达出强烈的政治意见。这种寓意,在一些画作中表现得相对清晰,而在另一些画作中则被特意隐藏,只有那些具有广博学识,特别是了解诗歌以及其传达不同政见和批判意见的模式的人,才能够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除了在画作中附题诗歌外,一些学者在构造他们画作的时候还仿效了诗歌创作的惯例,这就更加强化了文本图像的联系。
姜斐德教授认为,表面上无关世务的画作中所隐含的寓意是士大夫阶层越来越重视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绘画的关联体系作为一项功能,使得学者可以在避免打击的情况下表达他们的异议,而这正为艺术的活力和长久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千年潇湘怨
(一)舜与湘妃
(二)屈原
(三)宋玉
(四)贾谊
(五)王逸
(六)庾信
(七)沈俭期
(八)张说
(九)李白
(十)杜甫
(十一)韩愈
(十二)柳宗元

第二章 神宗之变局
(一)文官政治
(二)神宗变法
(三)贺庆之图
(四)诫君之图
(五)宋迪之案
(六)滴居洛阳
(七)乌台诗案

第三章 诗与画相融
(一)杜甫成圣
(二)诗之隐语
(三)宋迪画诗:潇湘八景
(四)以题为诗:潇湘八题

第四章 贬谪与归返
(一)放逐:平沙雁落
(二)遇赦:远浦归帆
(三)登临:山市睛岚

第五章 忧思寄山水
(一)江天暮雪
(二)洞庭秋月
(三)潇湘夜雨
(四)烟寺晚钟
(五)渔村落照
(六)木叶下
(七)平远山水

第六章 烟江叠嶂图
(一)苏诗之隐语
(二)王诜之次韵
(三)苏轼之醉笔
(四)王诜之答赠
(五)《烟江叠嶂图》
(六)四诗之手稿

第七章 山谷之幽怨
(一)仕途
(二)松风
(三)山谷之书法
(四)僧仲仁之墨梅

第八章 “宣和”:画中
(一)徽宗即位
(二)“宣和”之画
(三)“升平”时代
(四)郭思与韩拙

第九章 壬洪绘八景
(一)惠洪:诗画冈缘
(二)王洪:画如赋诗
(三)潇湘:知音谁赏

第十章 旧曲衍新声
(一)《潇湘卧游图》
(二)马远与《潇湘八景》
(三)马远与张镦的诗会
(四)庆元党禁
(五)《豳风》之《七月》
(六)僧人牧溪、玉涧
结语
附绿1
附绿2
附绿3
附绿4
参考书(中文)
参考书(外文)
……
序言 这本关于宋代诗歌与绘画研究的书即将译成中文出版,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这本书的基础,是建立在众多中外学者的洞见卓识之上的,正是他们引领了辨识文学隐喻以及解读绘画作品的研究方向。而近七年来,国内外又发表了大量重要的学术成果,值得进一步去探讨,但本书是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的2000年版的译本,并没有将这些成果包括进来,这是应该特别指出的。
现代社会与北宋学者所推崇并引证的诗歌几乎完全隔膜,只有那些致力于唐诗研究的专家和一小部分文学爱好者才会去读像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这样艰涩的诗篇。于是,对于研究绘画的学者来说,一个额外的问题产生了:他必须想象出一幅既定的成形画面会表现为怎么样的一行诗,呈现出怎么样的一种诗意。反过来他也应该思考宋朝的士大夫把诗句或一个想法入画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宋代学者是如何处理视觉隐喻的。如果绘画所依据的文本字句隐晦,同时绘画不是作为文学的插图而是作为某种理念的表达,那么此时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就要经受格外的考验。就像文学一样,画作在私人间交流,若要其中的隐喻达到效果,就要依赖于这一群体具有一种共通的认知。“潇湘八景”这组画题的文学特性,还有苏轼、王诜以及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相互唱和的内涵丰富、才华横溢的诗歌,所有这些都展现出北宋时期的创造性变革。
宋代的这些士大夫用绘画来感慨放逐、批评朝政,这种观点或许不会让人感到意外。而我还认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他们的题画诗向我们揭示出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即借用某一经典诗歌的韵脚却不指明它们来自何处。如果人们不具备与作者相同的认知,那么他们很容易就会错过诗句中的隐喻。在私人之间的交流中,次韵一首没有明确指出的诗歌是表达毋庸言说的共同理念的一种方式。有学者认为,11世纪以后,“韵”具有了新的涵义。它指“意在言外”,并作为一种途径,将读者指向诗歌作者无法解说的诗意。也许这就是北宋末年的范温(字元实)所说的“有余意之谓韵”(转引自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页1362,中华书局1986年第2版)。
尽管这本书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仍然希望该书能够引起学者们对放逐文化的关注,这种文化对士大夫画(后代称“文入画“)的产生以及对水墨画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这本书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无论怎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促进唐宋诗歌、绘画和历史各领域间的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文摘 至少从公元前3世纪起,位于中国南方的潇湘地区就成为各种流民的汇聚之所。这些流民包括了战争难民,不过更为突出的则是受到朝廷惩处而被流放于此地的政治流放者。他们或是在党派斗争中失败,或是因“大不敬”的罪名而被驱逐。这其中不乏博雅而雄辩的伟大作家,正是他们塑造了潇湘的文学观念。他们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秉承了一种文学传统,即把南方作为蒙冤受屈者的流放之地。而且“潇湘文学”的范式逐渐糅合了离别的主题,以及对听信小人谗言的君主的责备。甚至连“潇湘”一词本身都带有了某种优郁的色彩…。
潇湘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省,北宋名为“荆湖南路”,这里原属于古代楚国f前740一前330)的南部。在唐宋诗歌中,“潇湘”的名称有时指楚国,有时也指荆州(历史上此地多次被正式命名为荆州。
湘水发源于该地区最南端的崇山峻岭之中(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在它向北流入洞庭湖的漫长道路上,成百上千条清澈的山涧和河流汇聚其中,其中之一在今天被称作“潇”。“潇湘”乃是对“潇”、“湘”两条河流的合称,这是通常的解释。然而,一旦这两个词结合成为一个新词,“潇”字就不再是河流的名称,而是成为形容湘水既深且清的形容词。6世纪的一条注文这样解释:“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的作者引用了一段现已佚失的文字作为证据:“湘江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向北经过五百公里后,湘水流入一片由湖泊和沼泽构成的水的世界中。置身潇湘,令人深感山川景色之美并体会到湘水作为重要水运通道的功效。而那些淹博的学者更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这个地区相关的众多传说和文学作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