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11203731 ·条形码:97875112037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 去商家看看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 去商家看看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11203731
·条形码:97875112037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校社科文库

内容简介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内容简介:诗歌是最具魅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但是,中国诗歌史却并非始终充满诗意。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传统诗歌研究把重点放在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芬芳美丽的经典作品上,《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则关注名家名作脱颖而出的平庸环境,揭示“言志”的诗歌如何蜕变为应试、应制、应酬的工具,探讨具有强烈官方意志与功利色彩的考试“指挥棒”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最终决定诗歌发展方向乃至社会整体发展前景的,不是个别的天才奇才,而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心态。
作者简介 杨春俏,女,1972年生,河北卢龙人。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 995年)、硕士(2002年)和博士(2005年)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学术兴趣兼及文学、史学、语言学多个领域,特别关注科举制度对文学、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曾出版《中晚唐抒情诗选》(合著,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参与编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国家级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古籍目录分典》子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编辑推荐 《诗赋取士背景下的诗国风貌》:汇集高校哲学社会学科优秀原创学术成果
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
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
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目录
绪论 “诗艺”重于“诗意”的泱泱诗国/1
上编 诗赋取士制度考
第一章 诗赋取士制度的历史沿革/8
第一节 隋唐时期:从“以诗逞才”到“以诗选才”/8
一、隋代“选官试赋”:诗赋取士制度之滥觞/8
二、刘思立建言“进士试杂文”考辨/12
三、对诗赋在唐代科场中地位日益尊崇过程的分析/23
第二节 北宋和南宋:诗赋取士制度的激变与因循/38
一、熙宁变法前诗赋取士制度的沿革/38
二、北宋中晚期的诗赋、经义之争/49
第三节 清代:试帖诗最后的辉煌/58
一、乾隆二十二年:试律诗的回归/59
二、乾隆帝个人素质对诗歌成为考试内容的影响/61
三、乾隆二十二年之前各类考试中诗赋的踪影/62
四、加试唐律制度的逐步推行与完善/65

第二章 应试诗:诗为“过桥术”/69
第一节 应试诗辨名/69
一、省试诗与省题诗/69
二、程式诗/71
三、试律(诗)/72
四、试帖(诗)/73
第二节 应试诗的命题/75
一、应试诗命题的基本要求/75
二、清代会试所用试帖诗命题分析/77
第三节 应试诗的限韵/87
一、唐代应试诗用韵分析/88
二、清代应试诗限韵分析/92
三、应试诗限韵的操作及影响/102

下编 古典诗歌创作论
第一章 官方化的诗韵系韵书/108
第一节 从永明文学传统看《切韵》编纂目的/109
一、关于“欲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109
二、关于“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111
第二节 《礼部韵略》:宋代科举的考试大纲/115
一、《雍熙广韵》与《雍熙韵略》/116
二、《大宋重修广韵》与《景德韵略》/117
三、《集韵》与《景祜韵略》/119
四、北宋官修韵书造成的韵书职能分化/122
第三节 神秘的“平水韵”:金代官韵/124
一、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4
二、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25
第四节 《佩文韵府》:最后一部官韵/132
一、《佩文韵府》的成书与编撰体例/132
二、《佩文韵府》所体现的韵书职能的转变/133

第二章 针对科场的诗艺训练/134
第一节 试帖诗辨体:惟在颂扬,宜占身分/136
一、有褒无贬,有颂无刺/136
二、占身分之法/138
第二节 试帖诗审题:其义主于诂题,其体主于用法./140
一、审题贵精/141
二、作诗必此诗:字字打碎点出/142
三、试帖诗诠题的若干技法/146
四、颜色、数目、方向等字需运巧思/148

第三章 和韵的盛行/151
第一节 和韵的发展历史及概念演变/151
第二节 和韵原因及心理分析/157
一、外部原因:创作环境一诗歌功能/158
二、内部原因:思维方式一诗歌传统/162
主要参考文献/170
后记/176
……
文摘 插图:


绪论
“诗艺”重于“诗意”的泱泱诗国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时代起,诗歌这种形式就成为先民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汉魏时期,五言诗取代四言诗,七言诗亦逐渐雅化。在文学自觉化的进程中,由于社会上层对纯文学的刻意追求,以及宫廷文学创作氛围的影响,再加上汉字与汉语客观上所固有的特殊性,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在初唐时期最终发展成一种极度精致、精美的语言艺术,并作为一种艺术范型稳定下来,不断被后世作家模拟蹈袭。词、曲等继起的韵文形式虽亦堪为一代文学特色的标识,却始终无法取代诗歌的正统地位;直至清末,文人诗仍然以其高雅品味,居于抒情文学与传统审美意识的主流。
中国历来被誉为诗歌的国度。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那些大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诗人,到目前仍遵循旧体格律进行诗歌创作的人,漫漫岁月长河中,究竟曾浮沉过多少位诗人,究竟曾诞生过多少首诗歌,几乎不可能作出确切统计,历代诗歌总集、选本、别集亦是汗牛充栋。逯钦立先生纂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摭上古迄隋末的的歌诗谣谚”,“网罗放佚”、“删汰繁芜”,总成“一百三十五卷诗歌,完什残篇总计不下百万余言”①,至于散佚的作品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创作诗人多,创作数量大,作品质量高。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900卷,收唐代300年问2000多位诗人的作品48000余首,也还未能反映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傅璇琮先生领衔主编的《全宋诗》,成书72册,凡3785卷,收9000余人的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编的《全元诗》,收4000多位诗人的大约12万首诗。正在由复旦大学等联合编纂的《全明诗》,预计总册数在200册以上,总字数将超过1亿。
后记 本书稿由我的博士论文《诗赋取士与诗歌用韵研究》第四编“创作编”修改而成。该论文于2005年6月5日通过答辩,遗憾的是,我的导师启功先生是时却已缠绵病榻,6月30日永远离开我们。未能将自己的点滴成果奉献于先生生前,于我为终生憾事。
至今清晰记得2002年7月11日我第一次走进先生所居浮光掠影楼,向先生谈起对杜诗注本的兴趣。先生提醒我杜诗注本情况复杂,研究不易,但仍尊重我的想法,同意我以《杜诗注释史》作为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并就研究角度、注意事项等给予具体指导。此后大约一年的杜诗研究中,“古典诗歌用韵超时稳定”问题却在我的视野中日渐清晰,强烈吸引我去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但是此时开题在即,仓促之间,还能更换题目吗?对新课题我几乎毫无把握,知识储备很可能严重欠缺,更主要的是时间不够用。在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忐忑不安地向先生陈述了希望暂时搁置杜诗注本、转向诗歌用韵研究的想法。先生宽容地同意我改弦易辙,并就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其精力之旺盛、思路之清晰、反应之敏锐,让人一时之间竞忘了眼前侃侃而谈的老人已是九十二岁高龄。虽然囿于学力与时间,我未能在博士论文中解决我设想的全部问题,但是这次转变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没有先生的温厚宽容、循循善诱,这一切也许根本没有可能。我感谢他。
本书稿和我的博士论文,凝聚着赵仁珪老师的心血。从初步构想到开题报告,从写作过程中大小问题的探讨到论文初稿逐字逐句的细致审读,都有赵老师无私的奉献。我感谢他。
清华大学的谢思炜和刘石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过常宝和李真瑜老师出席了我的论文答辩会,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促成了本书稿的完成。我感谢他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