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经济 >

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802254039 ·条形码:97878022540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去商家看看
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去商家看看

 亚财政:非正式财政与中国历史弈局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802254039
·条形码:97878022540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亚财政》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细致勾画了中国历史上奇特而诡异的政治现象——“亚财政”制度,这是一种亚生育国家正式财政制度而又不被国家正式认可的非正式制度,它身份尴尬,却影响深远:它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暗税”,其规模随岁月推移而逐渐扩大,终成农民不堪承受之重,当总负担超过中国传统农业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税负能力之时,“明税”所体现的博弈均衡终被打破,“历史周期率”问题也就在此凸现并发挥作用。
媒体推荐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我一直以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之难,不在于史料难以收集,或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通过史料的文字,读懂看不见的史料,理解史料背后的事实。尽管我们已经无法进入过去的社会,亲自发现或感受史料背后的事实,但通过认真的研究,还是可以复原出部分事实。这就是我重视《潜规则》的原因,也是我推荐《亚财政》的理由。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葛剑雄
  本书以大量史料分析了明清时代“亚财政”这个十分突出而未被细致研究的非正式制度,把集体腐败的潜规则揭示得淋漓尽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注脚,认真研究历史上的“亚财政”现象,对当今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学者 邹东涛
编辑推荐 当官为什么吸引人? 权利到底是什么? 海瑞的贫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清代京官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百姓告官为什么告不赢? 鸦片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中国历史发展到底有什么规律? …… 欲知答案,请看本书独出心裁的新解释——
目录
财政:关于财富的政治(代序)
货币换算说明
做官的“利钱” 官崇拜与“隐性福利”现象
解释权力 “合法伤害权”与“合理赐福/利权”
清官海瑞的私生活 海瑞受穷的真正原因
穷京官的阔日子 清代京官生活的真实图景
送礼政治 送礼后面的政治规则
跑部钱进 清代中央衙门的“部费”问题
分月巴法则 湖南醴陵漕案背后的政治法则
陋规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旧说法
陋规名色考 明清官场的陋规名目
亚财政 非正式财政的分配机制及其规模估计
吴思没说透 吴思历史解释框架评议
李悝模型 中国历史博弈的均衡和失衡
后记
……
序言 历史是一些记忆的碎片。拂去碎片上的尘埃,一览真实的底色,然后把这些碎片拼合成一幅比较完整的图案,使之呈现出动人的风景,这就是读史者的工作。不过,每个人捡到的碎片既不一样,拼合的方法也大有差异,所以拼合起来的图案并不相同,呈现的风景自然也各有特点。
本书的工作是力图拼合一幅名为“亚财政”的历史图案,记忆碎片主要来自清代的朱批奏折、内阁档案、史料笔记、方志谱牒、文集日记、经世文编等可资利用的一手材料。
所谓“亚财政”,是一种非正式的财政制度、一种亚生于国家正式财政制度(经制财政)的历史现象。之所以认为它是“亚财政”,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特点:一、已经普遍化、制度化,而不是个人的、个别的行为;二、尽管已经制度化,但却不是正式的制度,并不是国家认可的;三、它和国家正式的财政制度如影随形,相伴而生。
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下级官吏给上司送礼是“亚财政”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咸丰年间的一位官员向皇帝报告说,在四川,基层官员都对给上司送礼深感痛苦,一个州县官员每年向总督、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以及他们的顶头上司道台和知府送的礼,多的达到一万几千两银子,送给上司的这些礼和国家正式税收没什么两样,绝对是不能少的。——用他的原话说,是“上司各项陋规等于正供,不能短少”。(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奏折,《东洲草堂文集》卷二)
所谓“正供”,那是国家正式税收,是国家的正式财政制度。而所谓“陋规”,就是“亚财政”。“陋规”在清代是一个总概念,它下面可以分出许许多多的次级概念。像给上司送礼,细分有“见面礼”、“节礼”、“贺礼”、“谢礼”、“别礼”、“盘库礼”、“抄牌礼”、“过站礼”、“表礼”、“水礼”等概念,人们熟知的“冰敬”、“炭敬”、“程仪”等也属于这类范畴。比如“冰敬”和“炭敬”,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冬天送取暖费、夏天送降温费的名义送的,其实它们都是“节礼”这一大类下面的小类:“冰敬”是端午节的“节礼”,炭敬是春节的“节礼”,这些“礼”是地方官员送给京官的,送的时间就在端午节和春节前,一般是由地方官派专人送到京官府上的。在地方上没有这种讲究,就不叫“冰敬”、“炭敬”,而直接叫“节礼”(或“节敬”、“节仪”),除了端午节和春节,在中秋节也是必须送的,加上官员的生日,在清代前中期称为“四节”,后来连官员夫人生目也要送礼,称为“三节两寿”。为什么地方官员及其夫人生日也算“节”呢?这大概是从皇帝生日是“万寿节”、皇后生日是“千秋节”衍生出来的,既然皇帝和皇后生日全国人民要向其表示祝贺,地方上下级自然也要对上级及其夫人的生日表示祝贺,祝贺总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得有点“意思”,这些“意思”便成了“礼”。当然,按照中国人繁文缛节的习惯,送礼也就有了一整套的规矩,规矩之中包括送礼的名称,“礼”啊“敬”啊那是表示尊敬,黄白之物也不能直白地说出来,所以送八两银子就说“梅花诗八韵”,送四十两银子就说“四十贤人”,三百两是“毛诗一部”,一千两银子则是“千佛名经”。
文摘 社会交往费用,主要是几个方面:馈赠、犒赏、饮宴、娱乐等。其中红白喜事的人情往来,节日对师友、亲属的馈赠,以及对朋友家庭的周济等项,花去他200多两银子。犒赏车夫、厨子和酒店伙计等花去了约100两,付给各个饭店的平时聚会饮宴方面的钱则有160多两。娱乐性活动所花的则有60多两。吃饭常去的酒店,有宜胜居、万福居、便宜坊、庆和堂、福隆堂、轩翠舫。他有一帮比较固定的朋友,或是同乡,或是同年,或是同事,人数不多,一般刚好凑成六七人的一桌,或是他约朋友,或是朋友约他,三天两头就有宴饮。当时下一次馆子吃得不错也不过是花二三两银子,而他一年之中就花了160多两,可见次数之多了。最忙的是十月十九日这一天,从下午到晚上忙着“赶场子”,下午先去庆和园听戏,傍晚去宜胜居吃饭,饭没吃完,另一帮朋友又催,他只好过去,直闹到三鼓才散。
  娱乐性活动主要是听戏。他去戏园子的次数并不多,主要是饮宴时叫人来陪,其中有三个人是常常来的,艺名叫霞芬、梅云、素云。其中霞芬与他关系非同一般,几乎每次聚宴必到,还有多次聚会的地点就在霞芬家里,而他每次必在日记里记下来。这一年,他送给霞芬的钱就有44两银子。霞芬有时也到他的住处去。
  这个霞芬当年在京城的梨园界可是个人物,他是梅兰芳祖父梅蕙仙的入室弟子,人称“花榜状元”,也就是唱戏的头牌演员,如今的“名角”或“大腕”。只是当年唱戏的没有社会地位,被称为“优”、“伶”或“戏子”,不像如今被尊为表演艺术家。当时唱戏的演员没有女性,唱青衣花旦的都是些面目清秀的青少年,由于像个姑娘,所以称为“像姑”,后来被讹称为“相公”。
  由于清代法律规定官员不能狎妓宿娼,但没有禁止与伶人的暧昧关系,所以“养相公”成了京城文士的一种时尚,李慈铭也是“好这一口”的。与李慈铭关系非同一般的京城名伶还不止上面几个,钱秋菠、傅芷秋、时琴香等人也都是与他有来往的。
  文化生活费用方面的花费也不少,主要是买书,花了约200两银子。买的书有明刻本《初学记》,殿版“三通”(《通志》《通典》《通考》),南监本《辽史》《金史》、《明史稿》,以及《唐摭言》、《苕溪渔隐丛话》、《万历野获编》等,其中“三通”费银最多,需92两银子。买书的方式,有时是自己到琉璃厂书肆去买,有时是书商自己送上门来,来往最多的是琉璃厂翰文斋。书钱也不一定马上付,说好价钱之后可以先支付一部分,过一段时间再结余钱。
  此年稍显特殊的一项
……
后记 写一本书,如同一次精神历险。探险一般会有几种结果:探得宝藏,满载而归;一无所获,徒费心神;捡到几块石子,不清楚是璞玉,还是普通石头。本书的这次探险,大概属于第三种情况。“亚财政”和“李悝模型”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对于揭示中国历史是否有所价值,只能留待读者评判。读者有赐教之处,请发邮件给我,我的邮箱是hongzhenk@8ina.com,无论意见如何都很欢迎。
  感谢师长、朋友们对本书写作、出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葛剑雄先生和邹东涛先生拨冗为本书撰写了短评。欧阳日辉博士、丁骋骋博士、李世文先生对尚不完善的书稿提出过恳切的建议,于九涛博士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和朋友间的愉快讨论能够使某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完善,所以衷心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另外,还应该感谢吴思先生的思考和写作方式给予的启发。本书对吴思先生历史分析框架可能存在的逻辑问题做了学术意义上的批评,历史如此玄奥,我们每个人所得的只是在自己捡到的有限的历史记忆碎片的基础上拼凑起来的历史图画,这个图画上的风景是否就是历史原来的风景,大概没有一个人敢于确定,所以能否“说透”,那本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个历史观察者,他能够用自己的拼图方式拼出一幅动人的图案,那已经足以让人钦敬了,吴思先生的工作正有这样的价值。
  特别感谢现居加拿大的旧日同窗叶盛和彭锦秀伉俪,在我客居京华的日子里,他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
  戊子盛夏,洪振快记于京华无壁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