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言情 >

宇宙哲学的眼光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0051596 ·条形码:978730005159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宇宙哲学的眼光 去商家看看
宇宙哲学的眼光 去商家看看

 宇宙哲学的眼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0051596
·条形码:978730005159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充斥着许多交织一起的人物、时间和作者的灵感、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痛苦而隐晦;巴黎的生存环境有时比美国还糟,但他却感到了一种自由的新生命的呼唤。本书内容随处可见亨利·米勒的生活的影子:纽约的布鲁克林桥、熟悉的无轨电车和街道、大大小小的旅馆商店、巴黎随处可见的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这些当时的社会情况都如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在本书中。
作者简介 亨利·米勒(1891-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30年迁居巴黎,1934年出版 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媒体推荐 译序
1934年岁尾,《北回归线》出版后,亨利·米勒来到巴黎的一家销售该书的书店,想看看自己著作的公众反应如何。女店主在与米勒交谈之后,发现面前站着的正是作者本人,于是有了如下评语:“你看上去并不那么淫秽啊。”
的确,米勒作品新引起的争议与他作品里无处不在的“我”往往不仅使人忽略了他对20世纪文学的巨大贡献,而且还使他自己的形象弄得模糊不清。在《宇宙哲学的眼光》里(见《麦克斯》),他还写下了另一个小插曲:也是在巴黎蒙巴那斯地区的一家书店,也是个女店主。米勒对她说自己就是《北回归线》的作者,女店主看他那身寒酸的打扮不太相信。接着,米勒对她说,这书其实不该在这种书店(从文中的描写看,这是一家成人书店)卖的,写的并不是那种事情。女店主对此毫无反应。我想米勒此时的心情一定是无可奈何甚或是悲哀的。他几乎逢人便解释《北回归线》的严肃性,力图让人们理解其创作用意。在《宇宙哲学的眼光》里,另有一篇文字(见《第耶普——纽黑文途中》)收进一个小故事:米勒向两个英国口岸入境办事员解释《北回归线》是怎样的一本书。这段对话很像一幅对牛谈琴图,兹录如下:
“只有一本书,”我说,“叫《北回归线》。”(该书字面直译双关语可作《癌的热带》——译者)听到这个他差点跳起来。我不知道他联想起什么了。最后,他控制了一下情绪,用最富讽刺挖苦的口气道:“米勒先生,你不会跟我说你写医书吧?”
飞北回归线》,”我严肃而缓慢地回道,“不是医书。”
“那么,是什么书呢?”他俩同时问道。
“书名,”我回道,“是个象征性的书名。课本上写的北回归线是赤道上方的一个温带。在赤道下面是南回归线,那是南温带。当然,这本书与气候条件没关系,除非说是一种精神气候。癌这个名字一直令我好奇:在黄道带核心学问里你也能找到它。它的词源是Chancre,是螃蟹的意思。在中国,这是个很重要的象征物。……当然,我的书也不是专谈这个的。我的书是一本小说,或者说是自传。……”
我想,米勒在《宇宙哲学的眼光》里的一篇文字里说这番话,大概不只是说给入境办事员听的,应该听的也许还包括自命不凡的文学批评家们和审查老爷们。言外之意或许还有:这些人并不比入境办事员高明多少。
1933年7月,米勒在写给女知音阿那依斯·宁的信中说道:“你说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是的!我是怀着复仇心情的理想主义者。我要的东西太多太多,得知我的野心、我的梦想无从实现,我只能用一无所有来满足自己。”①在《宇宙哲学的眼光》里(见《和平!真是好极了!》),这种愿望也得到了强烈的反映:“坦率地说,我所要的比任何人能给的要多。我要所有的东西!……我知道这不合情理,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假如有兴趣翻一翻米勒致宁的书信,我们会找到许多交织在一起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灵感、发现。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米勒主要作品的内容。散文特写集《麦克斯和白血球》便是其主要作品之一,其中《麦克斯》这篇较长的人物特写就收入了《宇宙哲学的眼光》。米勒的主要作品和思想是在巴黎的岁月中形成的。
……
编辑推荐 “我的目标始终朝向真实的内心和谐以及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在艺术中我最喜欢音乐,因为它能充分自持,因为它趋于平静。”这段文字选自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代表作《宇宙哲学的眼光》,不论是喜爱还是憎恨,它都能引发读者的极端情绪,让人欲罢不能。
目录
总译序
译序
和平!真是好极了!
麦克斯
金色的年代
《心醉神迷》断想
……
文摘 书摘
由于没有更好的字眼,我们暂且把这种技巧称做“慢拍”观众不得不先放弃情节和动作,不管愿意与否,都得先置身于麦恰蒂作品的最基本场景。为了把握这部电影的大动机,人们不
入玄奥不行;这部电影具有宇宙节奏感的颤动。除了表面的外在类似外,麦恰蒂的技巧与所谓的慢拍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我们所谓的慢镜头到目前为止是用来当做一招,或是另一种欺骗
手段,旨在唤起观众脆弱的感情。然而,在《心醉神迷》里,这种技巧是被带进意识领域的,它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当表情的工具,贯穿整部电影无非即此,在人的思维中弥漫。
在思考慢拍技巧的同时,我也还在想另一个问题。例如,有一个事实我一直不解:尽管我评论电影有次数了,但编剧的名字我总记不住。是不是没公布?会不会麦恰蒂既是导演又是编
剧?很难让我相信这一点。无论他意识到没有,我总觉得麦恰蒂是公布了编剧的名字。毫无疑问,这是我自己的奇解。不过在我看来,不但是场景,就连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方式背后的哲
学思想都是直接从D.H.劳伦斯那儿来的。因为,无疑是形而上的东西给了这部片子的技巧以灵感。当然,我说不出这片子的场景与劳伦斯哪部作品的故事契合。然而,我敢说,如果劳伦斯给电影撰写过脚本的话,《心醉神迷》这样的作品会是他天才的最佳表现,而麦恰蒂更无疑会是导演的人选。麦恰蒂知不知道劳伦斯的作品并不重要。这是劳伦斯式的主题,麦恰蒂是电影世界里能够充分体现劳伦斯思想的人。
我们再回头看看每次放映此片时引起的不友好气氛吧。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需要解释一下。附带说一声请注意——没有人,包括中伤的人,都不会无视电影的
美。奇怪的是,围绕这部电影的讨论总是盯着“道德败坏”问题。我前面讲过,使观众困扰的并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使人们不安的因素是电影中出现新的危险成分。在观众的不友好态度下隐藏的是一种不情愿,他们不情愿看见干扰人的超力量出现。这种超力量正是劳伦斯常给我们指出的东西,每当他谈起“血腥意识”总言及此。正如他所说,这种力量的栖身地是太阳系,是一种天体力量,它坐落于连接上下中枢神经的大神经系统的腹部背后。神经节和血管发出的韵律与我们思维和意志的残暴所发出的韵律正好相反。这韵律上升到了优越和自豪的高度,是对诸本能的霸权;它只把思维当做工具。这是身体的韵律,是血的韵律,与手淫般的智力韵律完全对立。对这种韵律的认识不是个新技巧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