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言情 >

冯骥才画天津

2010-03-0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14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 ·ISBN:7532121518 ·条形码:97875321215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冯骥才画天津 去商家看看
冯骥才画天津 去商家看看

 冯骥才画天津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14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
·ISBN:7532121518
·条形码:97875321215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名作名城

内容简介 “评说一个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在外边,隔着墙说三道四,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用个现代词儿说,便是要有一个距离感。”
本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名家名作名城系列之一。作家冯骥才自七十年代末期因写小说成名以来,在自己写作渐入高峰的时候,忽然转向去研究和从事保护“老天津”的工作。不仅自己专门去参与保护历史文物的工作,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直接出现了一些与天津有关的文字。这当中就包括他写的著名小说《神鞭》。本书以丰富的插图、照片及旁白说明,深入《神鞭》中心,重现作者构思、写作的舞台。小说中既土有洋、中西兼有的津门风俗人情,不再只是想象、虚构,而是读者贴近名作名城的另一个方式。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著有《珍珠鸟》等。
媒体推荐 指指点点说津门(序言)
评说一个地方,最好的位置是站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一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只脚都在外边,隔着墙说三道四,难免信口胡说;倘若两只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既不能看到全貌,也不能道出个中的要害。用个现代词儿说,便是要有一个距离感。
我来说天津,距离正好。我出生在天津,却不是天津人。天津非我之故乡。父亲四岁时随爷爷离开世代生息的宁波,来津务商。二三十年代,天津是中国的一块大磁石,把天南地北的人往这块忽然走红的土地上吸。那时,东北人和山尔人进天津,好比八十年代初内陆人进否港。人街上常见那种张着嘴抬头看洋楼的外省人。而中国的西洋景也都集中上海和天津。至于北京的可怜一点的洋人只能在东交民巷里才能见到。有洋人的地方必定洋气,可是上海和天津却“洋”得不同,这我在后边会慢慢道来。此处要说,近百年中国的大城市都是“中西碰撞”给撞出来的。再说句笑话,近代中国的大城市都是由外国“进口”的。大城市最大的魅力是机会
多。这一来,处处商机的大大津就把我们善于盘算的宁波人招引来了。宁波人说话绕嘴咬舌,听来像鸟叫,但天津人很少拿说话使劲又费劲的宁波人开心找乐。历史上天津是移民城市。即使是明代永乐三年建城之前,天津也只有地上的泥土疙瘩不是外来的,只要是活的东西——比方海河里的水,也是从南边、西边和北边远远流进来的。这是说天津人对天下新鲜的事看多了,不单眼睛,连耳朵都见过世面,早早听惯了南来北往带来的奇腔怪调的乡音。
可是,我却不会说宁波话。小时候也不会说天津话。我生在天津的法租界,在英租界长人。租界里的学校推广国语(即普通话),人们以讲国语为荣,避讳说又土又侉的天津话。父辈们也只是当同乡来访时,才操起宁波话叽叽呱呱说上一阵,平日在家还是讲国语。其实最不会讲国语的是北京人,外省人常常误以为北京人说的是国语,其实他们说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土话。在租界这种语言环境里,我自然讲的是标准的国语。而且那时,讲国语的租界和说天津话的老城那边俨然是互小往来的两个世界。由于老城修城在前,租界开发在后,而且在地势上老城高而租界低。俗称老城那边是“上边”,租界一带是“下边”。我们“下边”的孩子一般是不准到“上边”去玩的。但后来长大,在社会上连滚带爬,为了谋生常常到“上边”去,渐渐就能说一口挺纯正的天津话了。这样,我便和整个天津浑然一体,否则我还只能算半个天津人。 这里要说,过去曾经有两个天津,一个是说天津话的天津,一个是小说天津话的天津。这你可得记住了!
但是,世上印象中的“天津人”有个很大误会。一提天津人,好像就是那处说着天津话的市井粗人,横着走路的混混儿,心直口快的愣汉子,热心眼的傻大姑,做小买卖的市井油了,贩盐的大老爷,以及成群成伙的老少爷们。朋友们对我说,这正是你那些乡土小说的文化导向“导”出来的问题,谁叫你不写租界生活的小说呢!我尼了笑而不答,不争不辩,赶到机会再说。
可是想到这误会还一直牵涉到曹禺的《日出》和《雷雨》。曹禺这两出戏写的全是天津的租界生活。当下动常常被人误认为写的是上海。奇怪的是连现在的天津人民很难把曹禺的笔下那些生活场景和自己的城市联系起来。难道那只是一种曾经的很孤立的上层生活吗?为什么被当做上海的过去就无人轩疑呢?可是我儿时的世界正是那个样子,戏里的人物都在我周围。
…………
目录
指指点点说津门(序言)
神鞭(中篇小说)
冯骥才文学作品(集)目录
……
文摘 书摘
自打出会那天,展老爷新娶的小婆就闹着要登台看会。谁不知,这小婆是打侯家后小班里赎来的姑娘子。本名紫凤,善唱档调,艺名唤做飞来凤。这飞米凤本是弱中强。如今决小像一般从良女子,隐姓埋名,稳稳当当过起清闲富足的日子。她偏偏要到这紧挨着侯家后的估衣街上露个脸儿,成心叫人认出她,看她,咬着耳朵议论她,却不敢对她这个摇身变成官眷的老娘指指点点。她还有另一层意思:以她这种贫贱身份,只要在人前一出头,展家人奶奶死也不肯同时露面,这就能压过大奶奶一头。但她没料到,大奶奶不来,展老爷也不敢来,死缠硬逼全没用,她便赌气自己来,而且打好主意闹出点名堂来,叫姓展的一家子知道她不是软茬儿。
她坐在一张铺着绣花垫子的靠椅上,戴着翠戒指的雪白小手有姿有态地往扶手上一摆;在她的身后,站着一老妈了,头上梳着苏州鬏儿,横竖插满串珠、绒花、纯银的九连环簪子,足登小脚细羊皮靴,青洋绸肥腿裤,月白色人襟褂子绷着四寸宽的花袖箍儿,襟口掖着一条纺绸帕子。她姓胡,人叫她胡妈,是展家最会侍候人的老佣人。当下她站在飞来凤椅子后边,还在飞来凤身旁放一张茶几,摆好各类零食,像人官丁家的糖堆儿、鼓楼张二的咸花生、赵家皮糖、查家燕食等等,名家名品,应有尽有,罩上玻璃罩子,防备暴腾上尘土。但飞来凤很少掀开罩子 捏点什么吃,却偏偏让胡妈把台下挎小篮卖杨村糕干的村姑叫上来,张口就说“包圆儿”了。其实她根本不吃这种街头小食,她一是摆份儿,二是成心糟贱展老爷的钱。这还不算,每逢一道会来到棚前,她必叫仆人拿着展老爷的名帖去截会。依照皇会的规矩,有头有脸的人家,如果专意看哪一家会,便叫仆人拿着名帖到会头前,道一声辛苦,换过帖,请求表演,就算把会截住了。会头把旗子一摇,小锣当当一敲,全会止住,表演一番,像狮子、重阁、法鼓、杠箱等,都有一段精彩的功夫。演过一种,会头的小锣当当再响两声,就走过去,后一道会便跟上来。截会的人必须送上事先预备好的点心包,做为犒劳答谢。

书摘1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