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韩驹诗文研究

2010-03-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11106466 ·条形码:97878111064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韩驹诗文研究 去商家看看
韩驹诗文研究 去商家看看

 韩驹诗文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11106466
·条形码:97878111064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代文学论丛

内容简介 《韩驹诗文研究》一书从韩驹生平、文学思想、诗文特征、诗学影响等方面,对韩驹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第一,选题具有开创性。韩驹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但相比于黄庭坚、陈师道诸人的研究而言,韩驹研究相当单薄,因此,本选题有较大的创新意义,或能在多方面填补学术空白。
第二,《韩驹诗文研究》占有丰富的诗文、诗话、正史、笔记及今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在韩驹生平考证方面用力颇多。文章详细考证了韩驹的家世与生平情况,清晰勾勒出韩驹一生的行迹,并密切联系其创作情况的变化,使读者能够了解这位诗人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韩驹少年读书和漫游求仕行迹,以及第三次贬逐地点的考证等,均有新意。
第三,韩驹的诗文理论、散文创作,以前学界关注不够,《韩驹诗文研究》对此展开研究;韩驹的诗歌等内容,学界虽有所论述,但《韩驹诗文研究》在深度上有所开掘,提出了富有探索性的见解。
第四,《韩驹诗文研究》虽以韩驹为研究对象,但并未局限于一般的作家论模式,而是充分注意到韩驹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写作视野比较开阔,尤其可喜的是,《韩驹诗文研究》没有囿于传统江西诗派之视野,而是深入地探讨了韩驹受苏轼影响的情况,指出韩驹在南北宋之交文学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嗣苏、黄而又变革苏、黄的地位与影响,并通过与伶俯、吕本中的比较研究,努力为韩驹的诗史地位作较准确的定位,体现出较为宏通的学术眼光。
作者简介 程宏亮 1969年生,安徽巢湖人,文学博士。教过中学语文、当过中专教师,现执教于马鞍山师专,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研究,2008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韵文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科研与教学论文二十余篇。
编辑推荐 《韩驹诗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论丛
目录
序(胡传志)
第一章 韩驹生平考略
第一节 韩驹的生年与家世
第二节 少年读书与漫游求仕(1080-1110)
第三节 居官京师与贬谪外任(1111-1127)
第四节 致仕流离与临川酬唱(1127-1135)

第二章 韩驹的诗文理论
第一节 崇尚清淡诗风的艺术理想
第二节 韩驹的诗学观
第三节 韩驹的文论思想

第三章 韩驹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陵阳集》内容特色及其历时性变异
第二节 “淡泊”而“奇丽”的诗歌风格
第三节 李白、苏轼对韩驹奇丽诗风的影响

第四章 韩驹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韩驹散文的思想感情特征
第二节 韩驹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韩驹与他的时代
第一节 “非坡非谷自一家”——论韩驹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节 三家并驱,共“执牛耳”——论韩驹、徐俯、吕本中三家诗在两宋之交的表现与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程宏亮的第一部著作,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对他来说很有意义。
我与宏亮早就相识,1999-2001年期间,安徽师大文学院曾在马鞍山开设过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他听过我的“宋金文学研究”课,我发现他很勤奋,令人欣喜的是,他通过了申请硕士学位全国外语统一考试,不久即跟我做硕士论文,由此,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虽然他的阅读面不宽,做学问的经验也不足,但他为人谦逊、进取心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最终所完成的论文《李白离别诗研究》质量还是不错的,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认可。2005年春,他又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随我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多年从事行政工作,学术积累相对薄弱。针对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我为他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读博方案。宏亮有一点令我很欣赏,那就是不怕困难,肯下气力。第一学期结束了,他已经将宋代以前的重要典籍翻看了一遍,做了大量笔记。随后,我和他商量选题。要考虑到适合他的基础,我主张选择不太复杂、易于把握、比较紧凑的题目。当时,我刚应约担任台湾黄启方教授《黄庭坚研究论集》的特邀编辑,就提示他注意韩驹这位江西诗派的成员。他迅速查阅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最后确定以韩驹为研究对象。有了明确的方向,他很兴奋,随之焚膏继晷,刻苦研读文献,屡有心得。
文摘 臣九岁业进士,十七贡于礼部,二十又贡,然后学成而益穷,志勤而益困。方陛下建学以造士,甚盛德之举也。臣亟提所著书以愿入焉,会臣父官岳州,食贫口众,不能偕去,则使与其孥就食江南。及官荆州,则使臣如襄阳入学。臣以去冬犯寒忍饥,携孥至京,而惫不能行矣。居京城几一年,义不苟取,又无他艺以为餍食之道,至饿不能出门户,况可远适哉!……然岁秋矣,天下之士皆得操觚秉牍,试于有司,而臣以流落故无所试其艺,其它固已息望,但比棘闱饮墨之人,尚不可得,此非近于失职欤?臣前居江南时,已不及预秋试,盖士抱利器以见试,尚惧不得,而臣不肖,六年不试其艺,其穷益矣……然而未获其所,愿陛下特诏臣附在京进士请解,以彰陛下博施济众,其度越尧、汤如此。
第二书:
顷者臣上书乞附试,陛下怜臣羁旅,赦臣狂妄,使试于太学,此盖陛下博施济众之深仁也。有司策臣三道,擢在第一,窃自欣喜,以为至治之时,有一艺者率以收录,今幸得以文字彻圣听,试又合格,则必上蒙宠擢,次第试吏,以归慰其亲焉……会尚书使覆试,遂寝不报。嗟乎!……臣自上书至今,又二年矣,性褊才拙,无趋利之道,是以居京城衣不蔽躯,食不餍腹,当其触雪犯暑,而皇皇乎车臣马足之间,虽挤于沟壑,岂复有仕进之望哉!乃今年十一月,有司方谕臣以去年三月奉诏补臣为太学内舍生,臣走问诸太学,则凡为内舍者,未得禄仕,往岁一试上舍而已,幸而中者或者补吏。夫臣穷旅于此,固未能委其孥于外,而不入学也……今则将锁院矣。臣欲试上舍乎?则有司责臣以无校定,虽试且无益矣。而欲请解于州里乎?则益无及矣……忽翻然自悟日:“昨六年不试,陛下尚怜悯之,况九年不试乎?”……察臣困穷挟策而不求众人,仰于君父,使臣依近例补上舍免省,以渐纾困穷,则德至渥也……臣尝两预乡贡,一冠太学,又以治经余暇,学为古文……近所作《政和颂》,虽浅陋无取,而比三子所赋,则颇为典实,谨投进以闻。
第二书云“近所作《政和颂》”,玩味文中“又二年矣”、“去年”等措辞,“近”所指时间当在数月之内。又,《政和颂》作于“大观四年(1110)冬”,则第二书当作于“大观四年冬”后不久,或“大观四年”年底,或“政和元年”初。又,“乃今年十一月”之“今年”,为第二书之作年,据此可断第二书作于冬末。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业师胡传志教授、向所有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师长与学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5年秋,我有幸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进校伊始,我就深感基础薄弱,于是秉承师意自阅读先秦文学经典始,加倍读书以弥补不足,半年后,我开始考虑论文选题,苦于水平有限,一时茫然。我曾在胡传志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李白离别诗研究》,是否沿此道路对李白作深入考察?面对国内外李白研究的斐然实绩,我望而却步,终不敢探波求源。后来,胡先生根据我的实际水平和研究能力帮我设计了选题,即宋代韩驹诗文研究,自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论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修改,都倾注了胡先生大量的心血,我十分感动,又诚惶诚恐,因为我终拿不出像样的成果来回赠胡先生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知遇之恩,令我感愧交加!
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学院导师组的集体指导,我要向余恕诚先生、丁放先生和潘啸龙先生表达我的衷心感谢。他们都十分关心我的学习和博士论文写作。在我的开题报告、阶段性汇报和论文答辩中,诸位先生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余恕诚先生作为博士点负责人,对博士生们都很爱护,积极为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为我的学习也提供了诸多帮助,读博期间,在余先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论文《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余先生还多次给我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由此,我的眼界进一步得以开阔。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