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 ·ISBN:9787209025843 ·条形码:97872090258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社会风俗史 |
|
|
|
中国社会风俗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
·ISBN:9787209025843
·条形码:97872090258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风俗史》共分服饰、饮食、住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等八章内容。《中国社会风俗史》强调浓郁的风俗生活情趣与深刻的文化意蕴的统一,力求体现其重构现代价值观念,实现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风俗;编撰特色;创新观念;当代意义
《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配套教材之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服饰风俗
第一节人类服饰探源
第二节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头衣:冠、弁、冕、巾
二、上衣
三、下衣
四、足衣
第三节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第四节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第五节妇女缠足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第六节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角色心态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第二章饮食风俗
第一节从茹毛饮血谈起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雅俗共饮的茶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二、中国的茶道
三、占今名茶
第四节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的流程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饮食器具
一、古代的炊具
二、古代的饮食器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三章住居风俗
第一节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一、四合院
二、堂、室、火炕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四、墙和影壁
五、卜宅
第三节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三、楎、箧笥、簏、橱、柜
四、床、帐、屏风、户帘
第四节古代的庭院经济
一、庭院树果
二、六畜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家园保护意识
第四章行旅风俗
第一节古代行旅之程
第二节旅游的类型
一、帝王巡游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三、商旅之游
四、宗教之游
五、民俗节日游
第三节出行礼俗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
二、祖道
三、饯饮送别
四、折柳送别
五、赠别
六、洗尘
第四节徒行和行旅工具
一、徒行
二、行缠
三、车
四、步辇、肩舆、轿子
五、船
六、马、驴、骡、骆驼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
第五节道路、旅店、长亭
一、道路
二、旅店
三、长亭
第六节中国行旅风俗观览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
三、重收获知“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
第五章节日风俗
第一节节日的由来和演变
第二节除夕和春节
一、古代的历法与年的定型
二、春节的节日活动
第三节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起源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三、吃元宵
第四节清明节
一、清明节探源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第五节端午节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二、五色丝、艾草、菖蒲酒、石榴花、雄黄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
四、角黍
第六节七夕节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
三、曝衣晒书
……
第六章婚姻风俗
第七章生老风俗
第八章丧葬风俗
第九章信仰风俗
……
序言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生产活动、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其实,风和俗的含义并不相同。
孔颖达《周南关雎训诂传》讲:“凤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淮南子·汜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磐、铎,置轺,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轺。”
《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韩诗外传》卷三第九章:“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钳)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由此可知,所谓的风,是氏族民主社会上下沟通的语言,也是远古民众品评政治、臧否人物、参政议政的渠道。“下以风刺上”,即“风谣”、“风谏”、“讽刺”;“上以风化下”,即“风教”、“风化”。它反映了在氏族民主制时代上下间的互动,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所采用的形式就是诗、赋、歌、谣,《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诗歌。后来史书中的“时人为之语曰”、“谚日”、“时人号日”等,也都是风。
文摘 第六节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民不仅以自己卓越的美食艺术智慧烹制出色彩纷呈的美味佳肴,还将物质的饮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高扬,使饮食作为一种道德建树、礼仪规范、生活准则而流传下来,形成中国人民独具特色的饮食价值观念。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国,主食是五谷和菜,饮料是粮食酿造的酒和茶,有病喝中草药。调味品除椒、姜等植物外,酱、醋、糖、油等也都是植物做的。中国人几乎把自然界维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植物恩赐都纳人了自己的食谱。尽管古代有贵族阶层的“肉食者”,但他们也遵从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①的配膳原则。直到明清时期,仍把偶尔吃上一点肉叫做“打牙祭”。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植物食品。有人明确概括为中国人是吃小米的.日本人是吃大米的,西方人是吃肉的。
从饮食习惯上讲,中国人吃热食,不仅酒、茶喝热的,做好了的熟食凉了也要再馏热。西方的面包、牛排、啤酒、白兰地都是凉的,且有着冷食、冷饮的习惯。
中国古代就已探讨食物构成对动物性格的影响了。《大戴礼·易本命》讲:“食水者善走而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这些说法未必都正确,且有荒诞之处,但作者已注意到食物对动物的性格、智慧、技能、寿命的影响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中,有人提出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虽过于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通过饮食来把握民族文化的特征更为直接而准确。动物界食肉的狮子、老虎、狼与吃草的鹿、山羊、兔,在性格上确有凶猛和温和的鲜明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