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新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3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 ·ISBN:710802005X ·条形码:978710802005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语今读(新版) |
|
|
|
论语今读(新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53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
·ISBN:710802005X
·条形码:97871080200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论语今读(新版)》从考察《论语》的成书入手,进而分析、揭示《论语》一书的特殊性质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并对《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及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说明。自近代“疑古”思潮兴起以来,围绕《论语》的编纂、结集,学界已有过种种研究和讨论。从经学思想史的角度看,《论语》一书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同《论语》的结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编纂、结集实际也是一种理解活动。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而论纂”,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一次系统的认同和理解,由此确立起早期儒学的价值观。而《论语》作为这一理解活动的记录,便在经学思想史上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当中了。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乃《论语今读》的重点。
媒体推荐 书评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内圣)和“社会性道德”(外王),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本书自安徽文艺社出版以来,大受欢迎,此次三联书店新版,更加精美完善,值得珍藏。
编辑推荐 《论语今读(新版)》的作者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浸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当中了。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精髓既解构又重建的工作。培育人性感情、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乃《论语今读》的重点。
目录 前言
论语 孔子对话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俏第三
里仁第四
……
文摘 论语今读1.1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恨,这不才是君子吗?”
[今读]
一
这是《论语》的第一节,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从容、愉悦的情感基调,孔子少有戚戚于心的愁肠百结,少有怀才不遇的恓惶怨怒,这种心态智识被李泽厚看成是中国文化里“乐感文化”的关键,并与西方的所谓“罪感文化”对举。他把“习”字理解为“实践”而非一般教材的“温习”,借以阐述他的“实用理性”观点。从纯粹知识的获得到由知识到实践的升发,李氏的理解无疑大大丰富了《论语》首则的哲学内涵。
有个外国人望文生义的这样理解“習”字: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不能不承认,这充满歧义的理解却给我们以新的诗意发现。当然学习从古至今,远没有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十年寒窗、白发童生、皓首穷经......又有几个是沉浸在纯粹“习得”的过程里而获得精神的富足和愉悦呢?考试使得学习带上了功利的枷锁,学习演化为仕进的工具之后,那生动、灵性、机智、美妙的知识一下子失去了大半光辉。
只有当学习真正成为自我内在超越的需求之后,它才会带给人们幸福与快乐。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实践,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并且关注自身的践行,学习才会真正带给我们人格的提升,并从而感知更美好的快乐。
二
《礼记.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人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李白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这里提到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也应该有学习有关。古代的“朋友”是这样理解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来,切磋琢磨,疑义相析,砥砺学问,共同感受知识的乐趣,这,该是孔子本节的主要意思吧。至少这远方而来的朋友不是余光中所谓的“低级而无趣”的朋友。试想,这好朋友时空阻隔既已长远,一朝相逢,或对床夜语,或把酒临风,或坐而论道,那该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啊!
《晋书》列传五十记王徽之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