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3692031 ·条形码:97875036920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
|
|
|
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3692031
·条形码:97875036920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这样一种性质决定了公共基础知识备考的特殊性。其他测试,无论是备考还是考试都主要是注重方法、技巧的把握和提升;但常识判断部分,方法和技巧即便有也是非常少的。常识部分不具有其他部分所具有的辐射性、跨越性的特点,考生在备考时更应该注意具体知识的积累,除此没有捷径。
也有考生认为《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出题五花八门,令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对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圈定复习范围,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从各地以往考试情况看,《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题目的题材主要包括十大部分,即法律基础知识(见《法律基础知识》一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文写作与处理、经济常识、地理常识、中国历史常识、科学技术常识。
基于对以上基本情况的考量,我们编写了这部《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教材。此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全面,书中包括了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及军转干考试所涉及的重点内容。
二、知识点精炼突出。
三、包括大量典型真题。
四、解析全面深刻。
作者简介 李永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和极其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全系列教材。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极受考生欢迎。
编辑推荐 精准把握命题趋势
深度讲解重难疑点
精选大量典型真题
涵盖考试全部题型
由中公教育编写的,作为适用于地方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军转干考试录用系列教材之一的《公共基础知识》,为了能够保证教材的质量,便于广大考生复习,使考生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正如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一样,我们这样做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使《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的出版日期一拖再拖,望广大考生能够理解。
无论是编写一部教材还是阅读一部教材,对考试本身有一个准确和深入的把握都是十分必要的。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的仓促,《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像其他书一样也难免有所疏漏,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若《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能为广大考生的备考提供帮助,而我本人能为考生的成功通过考试贡献一些力量,我将备感欣慰。
目录 第一篇 时事热点
第一章 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第四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六章 时事政治
第二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第七节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八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
第九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第六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节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六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第三节 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原因与结果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第六章 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
第四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
第七章 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理
第二节 价值
第三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一节 人的本质
第二节 人的价值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第四篇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第一章 管理概论
第二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
第四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
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第五章 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执行
第二节 行政沟通
第三节 行政协调
第四节 行政控制
第五节 行政监督
第六章 公共政策概述
第七章 公共政策体系与结构
第八章 公共政策过程
第九章 公共政策环境
典型真题详解
第五篇 科学技术常识
第一章 科学技术概述
第一节 科技史
第二节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第二章 高新技术
第一节 通信技术
第二节 生物技术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
第四节 航空航天技术
第五节 激光技术
第六节 能源技术
典型真题详解
第六篇 经济常识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经济体制
第二节 市场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 微观经济
第一节 市场主体
第二节 市场机制
第三节 市场竞争
第四节 反垄断法
第五节 收入分配
第三章 宏观经济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
第四章 国际经济
第一节 经济开放
第二节 国际贸易
第三节 国际金融
第七篇 中共党史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八篇 公文理论
第一章 公文概述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
第三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第二章 公文写作要则
第一节 公文的行文规则
第二节 公文的语言
第三节 公文的写作过程
第三章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第一节 法规性公文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
第三节 请示、报告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
第四章 公文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收文处理的程序
第三节 发文处理的程序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理
第九篇 中国历史常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常识
第三章 中国当代史历史常识
第十篇 地理常识
第一章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章 人口和民族
第三章 地形
第四章 气候
第五章 河流与湖泊
第六章 海洋
第七章 土地和矿产
第八章 动物和植物
第九章 交通运输
……
文摘 (一)先进文化的含义
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广义上说,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先进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的载体。
1.先进文化的特征。先进文化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先进文化要有鲜明的民族性。先进文化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同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要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衡量先进文化的标准。,人类先进文化的一般标准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的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判断中国先进文化的一般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和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凡是适应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凡是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腐朽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
(二)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是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作出的高度概括。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文明属于政治建设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