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4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4331318/9787544331319 ·条形码:978754433131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非常金刚经 |
|
|
|
非常金刚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4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4331318/9787544331319
·条形码:97875443313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云继梦讲人生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非常金刚经》由海云继梦讲人生,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展开修行的实践透悟生命的真相,以华严精义阐释禅门三经。
编辑推荐 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非常金刚经》中海云继梦倾全力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人的一生都往往外求,得之喜不白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住哪里?
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目录 总序 解空丛书是“实践学”的代表作
前言 证得般若空性只是起步
第一部分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一章 活在无惧的生命里
善现启请分第二
第二章 自性会教你怎么走!
第三章 觉醒!学佛最大、最重要的福报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四章 放下——生处转熟——安住
第五章 影子太多,迷惑颠倒!
妙行无住分第四
第六章 参透经典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
第七章 动机纯正就能放下!
如理实现分第五
第八章 以身相见如来?由相人体!
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九章 先接受,再深参!
第十章 检视内心学佛的动机
第十一章 如何不被境转?
第十二章 怎么踏实修,便怎么风光成就
无得无说分第七
第十三章 高峰成高原一一停在那个境界上
第十四章 有为、无为的关键,抓到了吗?
第二部分
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一章 全是大脑的祸?
一相无相分第九
第二章 你上道吗?
第三章 修行!先找到正确的起跑点
庄严净土分第十
第四章 觉悟者说,即是佛说?
第五章 识透,能重组因缘
……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序言 佛法在这文明昌盛、知识发达的时代,掉进了一个矛盾、诡谲的陷阱里。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更大的无奈!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这是公认的事实,长久以来,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并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引发了知识的发达,附带的文物“竞胜”,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此即是“模仿效应”及“完全竞争”。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
用大脑推理,即是“虚幻”。譬如,迩来流行“生涯规划”,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即无法兑现。这便是用“大脑的推理”去规划,它受到了“福报”的限制,所以是虚幻的。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它会自然地兑现,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结论,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心”;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识”。两者的厘清是没有办法用“大脑”中的哲学来定义的。
文摘 真正的大修行人,是在念头一生之际,“啪”就捕捉住了,根本不让它存在,在产生之前就拿掉了。所以说“看话头”、“参念佛是淮”,就是要捕捉住念佛之前,指挥念佛的那个念头。父母未生之前的那个“本来面目”。由此来看,孔老夫子是非常有修行的,你回去找《论语》来看,试着在“子曰”前面画一个圆圈。
我记得有一年考状元,题目是“孔子未说之前”,没有参禅的人都不会写。孔子还没说之前是一个圆圈,一般人不会去念那个圆圈,只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然后就开始了。子曰之前呢?没有人知道。那个就是“参话头”、“看话头”啊!
这个“生心”,也就是指生、住、异、灭的“生”,你必须能够掌握得住。“住色生心”,就是将心念依着在“六尘境界”上,那是凡夫啊!所以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心,不应住色生心”,清净不被六尘所染,一尘不染,这才叫做“应如是生清净心”。这部分各位要慢慢地去体会,我虽然没逐字逐句地解释,但那个理论及内容背景,你应该要非常清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无住于六尘境界。六尘只是一个例子,其实七情、六尘、五欲通通包括在内。中国人讲七情五欲,印度佛法讲六尘,其实七情五欲就包括在六尘内。换言之,即是不受任何情境的影响,心不执著在那儿。你从前面这样看下来,就会很清楚它的意思。这部分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恒顺众生”,而不称“应无所住而生心”,但其实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无住生心”是空宗典型的语言模式,“恒顺众生”则属典型的性宗之语言模式。空宗主破,性宗主立;“无住生心”是破,“恒顺众生”即恒顺众缘合和而生其心,是从立的这一面来讲。
“恒顺众生”即恒顺众缘和合,它也是不执著,不过“恒顺众生”是从正面、从立来讲。这一个缘合了,就从这个缘跳到那个缘;那个缘成了,又跳过去了,恒顺众缘和合而生其心。不执著,就会顺下去了,也因为讲顺,所以缘很多,他就一直顺过去,像流水一样,不管撞过来、撞过去,他都顺着趋势走,故曰“恒顺众生”。
空宗的语言便非如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执著而生其心,也像水一样,跟着走,无所住。同样的东西,只是讲法不同,佛法所用的语言模式虽然不同,但所指则一。但我们懵懂不知,以为它们不同,实则完全一样!要从这地方去看啊,它这个是破,叫你不要执著;那个是立,叫你顺着缘一直过去,也是不要执著在那里。
很多同修问我:“师父啊!有人要跟我借钱,你说该不该借?”
“那要
……